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 记者洪波摄
针对智力流失的现象,施一公建议国家做出一种应对。他说,相比之下,现在公办教育做得很好,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很大。我希望,对民办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作为对公办院校的补充。我希望用这样的办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身材高瘦,表情严肃,走路带风。昨天下午,大河报记者在北京河南大厦遇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彼时,他刚刚出席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
对于一名科教专家来说,他最关心的莫过于人才。所以,在昨天的全体会议上,他所提的两个建议都与人才有关:一个是如何引进人才,一个是如何留住人才。
施一公说,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在人才引进方面还有缺憾。“大约上世纪80年代时,国家对外籍人士有限制措施,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情况变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开放的、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现在的一些政策需要研讨,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对在大学、科研院所一线工作的外籍人士。”
他说,目前,他们在住房买房、子女入托入学、科研基金申请、科研奖励等方面面临政策性的不利限制。“对于优秀的外籍青年才俊,我担心这些限制会影响他们发挥长久的作用。”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的一员,施一公身负重任。回国至今,他已经累计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顶级论文近60篇。
“你问我最初回国最想做什么,我想教书育人。”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着这句话。他坚持日常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上基础课。
他深深地感到:近年来,中学生出国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高中的优秀学生群体中,出国的也越来越多。这些人才流失,对国家是一种损失。而在他的印象中,大约15年、20年以前主要是学习成绩一般、家境好的孩子出国。
基于此,2016年12月,施一公领衔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愿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记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