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关注:迎接二孩不应忽略“大孩”的心理变化

发稿时间:2016-01-30 09:38:54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当前,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很多家庭既欣喜又纠结。养育“二孩”,可以使独生子女更好地学会分享、谦让,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与爱心,还能提高孩子主动交流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养育“二孩”必然要面临各种养育、经济压力。但“大孩”的心理感受也同样不应被忽视。家中新添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是否征求过“大孩”的意见?孩子的心理能否接受?家长如果没能做好沟通和引导,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对于准爸爸妈妈来说,想要“二孩”,身心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身体上的准备。经过一次孕育和抚养,母亲的身体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损耗”,尤其是养育孩子,即便是有人帮忙,大多数母亲在孩子两岁之前可能都睡不好一个完整觉。尤其对于一些“70后”的父母来说,年龄超过35岁,一边要孕育“二孩”,一边还要照顾大孩子,对身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其次是心理上的准备。要“二孩”,在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同时,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谁来带孩子?”“70后”一代人的父母大多都六七十岁了,再帮忙带一个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孩子的人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成长,因此,不应过度依赖年老的父母和很难稳定下来的保姆。即便父母能帮忙、也有适合而稳定的保姆,父母也不能缺席。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研究表明,三岁之前的依恋期,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建立和对世界的探索能力。所以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是否有时间陪伴孩子?”

  即使各方面都准备好,还要面对一个,也可能是最复杂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大孩”对父母要“二孩”的反应?该不该对“大孩”说?怎么说、何时说?

  父母一定要知道,“大孩”是家庭的重要一分子。作为家庭成员,就应该得到尊重。父母要在作出决定后,第一时间向孩子解释清楚“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想再要一个孩子”。当然,要用他能听懂、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并且要让“大孩”充分感受到,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后,他在父母眼中仍是独一无二的,对他的爱不会有丝毫减少。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反映,老大对老二的到来出现不良情绪,甚至极其抵触。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没必要过分担心。

  对于“大孩”来说,“二孩”的到来,肯定会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有的“大孩”在一开始,特别不喜欢那个分走父母注意力的“小毛头”,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表现。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时,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大多数孩子都会安然度过这个不适应期。其间出现一些小小的不情愿或者反抗等情绪,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父母都要理解、容忍。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对弟弟或妹妹非常厌恶,说狠话甚至作出一些欺负、伤害弟弟、妹妹的举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反思家庭的教育情况以及亲子间的沟通方式。比如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没有权威感。

  家长尤其忌讳“逗大孩”。有些人出于好玩的心理,跟“大孩”开一些与“二孩”有关的玩笑,例如“你不听话,以后我就不喜欢你”“只喜欢弟弟、妹妹不喜欢你了”等。殊不知,此时的孩子心理本身就比较敏感,而这样的玩笑话,会让他们加深抵触情绪,甚至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家长一定要坚定地告诉“大孩”,有了弟弟妹妹,你会收获更多的爱,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今后又多了一个人来爱你、保护你、陪伴你。也可以让老大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准备衣物用品、取名字等。

  还有很多人会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究竟在“大孩”几岁时再要“二孩”更合适?

  一般来说,大孩子3岁前,是要“二孩”的最佳时间。这是因为“大孩”此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父母的角度讲,因为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大,父母相对年轻,也能减少一些高龄生育风险。

  此外,建议已有“二孩”的家庭,对“大孩”的爱要更多一点。这既符合孩子成长阶段的需求,也是处理孩子关系的一种技巧。总而言之,孩子需要家长的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在感受到父母充分的爱的前提下,“大孩”才会尽快接纳家庭新成员。

  延伸阅读

  “大孩”突然变“小”可能是退行行为作祟

  有些“大孩”在有了弟弟妹妹后,会出现一些退行行为。所谓退行,就是作出一些不符合实际年龄的行为,感觉孩子又变“小”了。如霸占住妈妈的怀抱,不让其给小宝宝喂奶;以前早就能自己做的事,如穿衣、脱鞋、刷牙、洗脸等,有了弟弟妹妹后反而做不了,非要妈妈爸爸帮忙;甚至有些孩子居然再次尿床。

  其实,这是“大孩”的一种转移方式,也就是将焦虑采用一种与心理的个体年龄不相称的、未开化的、不成熟的行为样式表现出来。此时,父母若责备、吓唬他们,就会使其产生更多厌恶心理,为今后带来更多麻烦。父母一定要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耐心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引导,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把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之后再给予抚慰和疏导,从而逐渐淡化排斥心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主任 李荔)

原标题:关注:迎接二孩不应忽略“大孩”的心理变化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