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我们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改变着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模式。我国高等院校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顺应和引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
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极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在发展理念上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向“互联网+高等教育”转变。“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吸纳。“互联网+高等教育”立足于网络大数据资源优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时间界限、地理界限和心理界限,进而实现“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组织流程再造。二是培养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等物理空间,高等教育终身化、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朗;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大规模、扁平化传播;教学手段日益多元,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紧密结合、自主学习与翻转课堂遥相呼应。三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批量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从封闭化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面对这些深刻变革,顺应“互联网+”潮流,高等教育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上做好设计。
做好宏观战略设计。从迎接国际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战略高度,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构建“政府支持、高校主导、师生参与、市场激励”的良性运行机制;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着力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完善中观制度设计。从优化校际竞争关系、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激发教育资源内部活力的层面,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校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新形势,高等院校应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配套、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在学科专业定位与办学模式上遵循差异化发展路线,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而实现从“大而全的规模集聚效应”向“小而精的质量凸显效应”转型。
细化微观机制设计。从重构教学行为链、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层面,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链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群体需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艺术的良师益友;传统学习者也需从被动的“要我学习”转向主动的“我要学习”,并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开展交互式探讨,共享学习资源,分享个人体会。这些转变都需要细化高等教育的微观机制设计,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组织流程再造。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