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星辰大海 | 古生物研究像“开盲盒”,90%的时间面对失败

发稿时间:2025-02-27 21:2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网

提示信息

Subtitle/CC
    Speed
      Quality
        Audio Track
          SpeedNormal
          Subtitle/CC
          Audio Track
          Quality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宣告了一个震撼学界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团队联合开展对新发现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的研究,揭示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早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出现。这比此前认知提早近2000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

            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萨特评价该成果称:这是里程碑式的发现,是自19世纪60年代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鸟类化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这一重大成果背后,科研人员在福建政和的深山扎根3年,体验了一番“海底捞针”式的找寻过程。

            来看一组直观的数据:“政和动物群”埋藏在湖相沉积岩中,1.5亿年的构造运动让岩层扭曲如千层酥。科研人员用地质锤,足足清理出300立方米岩石。团队驻扎在政和县大溪村,每天徒步上山,在数百平方米的采石坑中“刮地皮”——将岩石劈成手机大小的碎块,寻找蛛丝马迹。3年间,他们只找到两件鸟类化石。

            王敏坦言:古生物研究像“开盲盒”,90%的时间面对失败。

            在研究所的修复空间,老技师的工作台像个微缩战场。钻头在化石表面刻出比头发丝更细的沟槽。这是“政和八闽鸟”尾综骨修复的关键时刻:多刻0.1毫米,1.5亿年的历史痕迹将永久消失;少刻0.1毫米,关键解剖结构无法显现。

            王敏团队,每年有4个多月去福建开展野外工作。当老技师手把手教青年博士握锤时,传递的不只是技术,还有20世纪80年代老地质队员的“秘笈”:“砂岩要斜敲,页岩要震击。”这种师徒相授的“身体记忆”,在AI时代愈发珍贵。

            “政和八闽鸟”的尾综骨,最终在显微CT与地质锤的协奏中重现世间。这个不足2厘米的骨结构,恰似这个时代的隐喻:技术洪流席卷之下,那些笨拙的、耗时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原始方法”,依然是破解深时密码的钥匙。

            当我们在实验室用AI模拟亿万次演化路径时,不能遗忘那个雨后的深山黄昏——人类之所以能触摸1.5亿年前的天空,不是因为算力的胜利,而是源于地质锤敲击岩层时,那份永不停歇的好奇与虔诚。

            中国青年报社出品

            记者:邱晨辉

            编辑:原春琳 梁国胜

            剪辑:刘烨(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邱晨辉

            图片视频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