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通向绿色发展的“无名路”

发稿时间:2024-09-13 06:3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婷怡 中国青年网

  “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的同学参观70180SL钻井队。张辰昊/摄

  编者按

  8月23日至29日,“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的同学们走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6名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科研院所、创新基地等,开展寻访调研活动,了解石油开采全产业链。他们不仅见到了将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驱油的硬科技,也了解到手握235项科技成果、6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电力工作者马广俊坚守岗位30年的故事。

  在寻访中,同学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基层一线石油工人最真实的工作情况,以及那些关于坚持、梦想与家国情怀的鲜活故事。

  ——————————

  这是一条在地图上没有名字的路。第一次抵达这里的人,很难将它与产量百万吨的石油开采平台联系在一起。

  它长8.48公里,呈S形,两侧是海,路面仅容一车通过。这条进海路的起点位于渤海莱州湾畔,尽头是胜利油田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长150米,宽90米,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65口油水井有序地摆放在这里。平台累计生产原油118万吨,是中国石化单位产能最大的海油陆采平台。

  这里的油井都是斜井,井下的轨迹像树根一样四散延伸,井底位移最大的达2500米。每天,有160吨左右的石油通过海下的管道输送出去。

  “海油陆采解决了极浅海地区建造海上平台投入高、运行费用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是石油钻采技术的综合集成。”青东采油管理区经理滕英涛表示。

  采油巡检工党晖见证了整个平台的成长。2008年,胜利油田青东采油管理区的前身——滩海项目部正式成立。那时,整个项目部仅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平台和8名工作人员。

  平台距离码头20至30海里,工人们搭乘载运物资的拖轮到平台上最快也需要7小时。去平台时,工人们通常选择穿上救生衣,裹上防风的吸油毡,在甲板的一个角落,等待着“像货物一样被吊到平台上”。

  秋冬季节风暴潮频发,人无法行动,船也无法靠近。工人们一开门就会被风拽出去,如果要行动,必须两个人一起拴着保险绳走。

  平台上的通信信号时有时无,联系家人只能靠“风”。“有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站在平台的某一边,拿着电话去找信号,给家里人打电话。可能三四天能够有这么一次(通话的)机会。”党晖回忆。

  在党晖和同事们坚守平台进行采油工作的同时,胜利油田历时近4年的“青东5投产会战”正同步开展。这一工程的推进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迈入了海油陆采的新阶段——2009年7月,胜利油田发现了青东5含油区块。同年,青东含油地区被命名为桥东油田。这也是胜利油田发现的第76个油田。

  2011年,施工船陆续到位。随后,滩涂路和施工便道同时动工。2012年11月,随着最后一块桥板的安装完成,青东5项目全线贯通。

  2014年,崔龙龙作为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作业大队作业二队的班长,和十几个队员一起来到了光秃秃的岛上。他们的小队被分成3个班,每班4至5人,保证岛上24小时不停工。

  在崔龙龙看来,他们不怕熬夜,“最担心的是油会流到海里。”

  他们的作业工具上经常带着一些原油。海上风一吹,雨一打,原油飘得到处都是。工人们就一边工作一边抢着去擦油。

  有的时候一天不到,工人们的红色工服就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石油用洗衣粉洗不干净,我们就回去用柴油、汽油来洗啊搓啊,”崔龙龙说,工作越到后期,大家的干劲就越足,都期待着能看到岛建成的样子。

  如今,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65口抽油机个个“身量纤纤”,“手牵着手”一同作业。

  随着60余年持续不断的开采,胜利油田多数陆上油田都陆续进入高含水、产量递减的开发阶段,平均水深3米的浅海地区成为新的开发重点。

  “我们平台采用了‘细长苗条’的700S型皮带式抽油机,每口井及设备仅占地0.3亩,较常规设计减少30%用海面积。”滕英涛说。

  “平常在油井边工作的时候,我们还经常能看到鸟停在平台上。”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站站长刘春雷介绍,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为了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下了一大番功夫。

  按照“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生产标准,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管线采用无缝钢管,实现油、气、水全密闭输送。同时,输油管线的外侧还“捆绑”了防侧漏光纤。

  “它(光纤)的应急反应只需要0.1秒,测损点的定位可以精确到米级。”刘春雷介绍,光纤可通过获取管线温度分布曲线,准确判断并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原油侧漏情况。

  通往平台的那条S形路,也有特殊的设计。进海路被设计成了S形,可以减少对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减少海水冲刷对路基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中的2.25公里被设计成透空路段,每隔50米为一跨,管桩桥涵结构为海中洄游鱼类架起了繁殖的通道。

  如今,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周围的滩涂上长着盐碱地特有的植物黄须菜;一群群的水鸟,都成为平台的“常客”。通过那条“无名路”,胜利油田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绿色发展新路。

  周婷怡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通向绿色发展的“无名路”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