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坨赞美”引发的风波

发稿时间:2024-08-30 06:3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 中国青年网

  “你聊的时候有多畅快,事后你就有多后悔。”作家李娟直播时这句自嘲话音未远,便不得不为自己那句脱口而出的“一坨赞美”进行解释,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的《一坨说明》。

  最近,在与董宇辉直播对谈时,董宇辉抛出了一长串排比句夸赞李娟:“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喜欢你过度思虑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被夸后,李娟略显局促地回应:“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很快,这一表述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评论称:“毕竟,大家都知道‘一坨’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在声明中,李娟无奈解释:自己是四川人,口音大,“坨”是自己常用的一个量词,写文说话,常常脱口而出,各种破规则乱用,一坨人、一坨猫、一坨经验、一坨悲伤之类,毫无隐意。关于直播状态,她则是经历了从焦虑紧张、慌乱无措到慢慢把直播当朋友间的闲聊,甚至最后松弛到“啥都往外说”。经历这场小风波,估计李娟又要“后悔”了。

  出于好奇,我翻开手边的李娟作品,发现“坨”字含量真是不少,包括但不限于“一坨口红”“一坨剩菜”“再给我舀一坨红苕”。李娟还曾把这个乍听不算文雅的量词用在自己身上,称自己一度“懒成了一整坨”,可见声明中所言不虚。考虑到二人在整体对话时气氛友善温馨,李娟还用一种非常文学的做法表达友好——将自己种的西红柿中唯一变红的那个送给董宇辉。此事大概率的情况是:“I人”作家李娟并不是有意冒犯或不礼貌,而是面对当面赞美时有些不好意思,又一时不知怎么得体回应,所以常用的那个“一坨”便不设防地脱口而出。

  有人说,作为一名作家,用词不是应当更精准、恰当吗?可一个创作常识是,文字上的挥洒自如,很多时候是昼思夜想、反复推敲出来的。直播则不然,它更多展现的是临场反应和口语表达,难免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候。在文学史上,看作品幽默从容、妙语连珠,实则作者本人“讷于言”者并不在少数。

  更何况,天马行空、灵光闪现,把一个表达创造性用在并不常用的场景中,本来就是李娟的本真风格,是读者爱她作品的原因。反倒是当部分网友拿着放大镜,一词一句地“审核”她哪句有问题,哪句不合适,哪句值得道歉了,把这份个性带来的有趣和灵动消解掉了。

  所以,关于“一坨”引发的风波,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当写作者从文字背后走出来,开始在直播、视频等领域展开公共表达,我们是否应当在善意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多元个性予以更多尊重和包容?

  在世界文学史上,当然不乏类似歌德这样的“社交达人”,他们不仅文字写得好,在生活中也拥有庞大的朋友圈,可以在各种社交场合应对自如、举重若轻。但也要看到,敏感多思、不算开朗,平日聊天时无法做到侃侃而谈的作家并不在少数,可能占比还更多。很多时候,正因这种性格特征,这种在某个点上的纠结和打转,才让他们得以捕捉到人性和生活中那些极为微妙的部分,写下作品中或诙谐、或深刻的文字。对于这样的作家,一味用公共表达的“完美模板”去苛责,是否有些不太合适呢?

  在直播中,李娟说了一句颇具“自省”意识的话:“我是不是应该聊一些更加体面的话题?”的确,体面的话题、面面俱到的表达,这样的做法在公共表达时更加讨巧,至少不会引发争议风波。但如此做的代价,很可能是作家对自我个性的遮蔽。

  试想一下,当那个灵动、可爱的李娟开始磨掉棱角,在镜头前自信应答、逻辑自洽,不会因直播时认真思考某个问题而思绪飘荡,不会因突如其来的当面赞美略显局促,更不会忽然冒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表达——这样“完美”的李娟,真的是读者想看到的吗?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一坨赞美”引发的风波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