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这些城市跻身“双一流”大学新高地,一地直冲“第四城”

发稿时间:2024-08-29 10:05:00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何涛 中国青年网

  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大学数量,是体现城市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通过“新设+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补强高等教育,涌现出深圳、苏州、青岛、珠海、威海等“双一流”大学荟萃的高教新高地。

  近日,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办事处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提到,暨南大学(深圳)项目通过中央统战部审议,获批在横岗办学。这表明,暨南大学深圳校区正式设立,深圳市再添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区),总数达到5所,“双一流”大学(校区)数量比肩天津,超过长沙、哈尔滨、重庆等传统高教强市。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按校本部划分,分布于全国45个城市。其中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各7所,天津5所,其他城市均在5所以下。

  深圳跨越式办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和广东省政府共建,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作为老牌“211”高校和第二批入选的“双一流”高校,暨南大学本部位于广州,目前拥有广州、深圳、珠海3地5校区。其中,2020年初,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开始实行校区化建设。

  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长期拖着城市发展的后腿。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30个城市的大学数量在20所以上,其中14个城市在50所以上。就连经济总量只有深圳1/10左右的呼和浩特也有24所大学。而当时深圳只有15所,2000年之前只有5所。

  对一座以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立市的城市来说,缺少数量足够多、实力足够强的大学群落,始终是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补上这一明显短板,近十几年来,深圳通过自主兴办与合作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壮大自己的大学队伍。

  从2000年开始,深圳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境内外名校。其中,除了清华、北大主要开展研究生教育、不作单独招生,其他都在深设立了校区,从本科开始单独招生培养。

  与此同时,深圳还大力争取新办大学,包括中外合作办学。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正式设立;2016年以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先继获批设立。至此,23年间,深圳的大学数量就从仅5所增加到17所,平均每两年增加1所,创造了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深圳奇迹”。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深圳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等大学的筹建工作。未来数年,在深圳开展本科教育的大学数量有望超过20所。

  “双一流”大学新高地

  大学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高水平大学更是如此。在我国,历史形成的大学分布格局长期保持稳定,这也基本左右了高水平大学如“211”“985”“双一流”大学的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新设立的大学跻身“双一流”的难度极大,目前只有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少数几所“幸运儿”。

  在此情况下,包括深圳在内,一些通过引进名校异地办学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城市脱颖而出,“意外”地成为“双一流”大学聚集的新高地,其中不乏之前在高等教育方面基础薄弱的二三线城市。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这方面收获最大的除深圳之外,还有苏州、青岛、珠海、威海四个城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河北雄安新区。这些城市已经各有至少3所“双一流”大学(校区),超过一大批省会城市。

  显然,这些城市中,除了雄安新区,其他几个都位于东部沿海。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告诉记者,这些东部沿海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时,也更能提供资金、政策支持;而老牌名校到这些城市设立异地校区,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办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双方可谓“双向奔赴”。此外,从城市能级来看,深圳、青岛为副省级市,其他为地级市;深圳、苏州、青岛三市为GDP万亿城市。

  1984年12月,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开创了中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此后,威海市又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当地设立校区,一举成为拥有3所“双一流”高校(校区)的三线城市。

  比威海城市能级更高的山东青岛,在吸引优质高校异地办学方面也更胜一筹。2021年9月,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在青岛正式启动,青岛迎来了第四所“双一流”高校落地。此前,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已在当地设立校区,而中国海洋大学的本部就在青岛。

  同样拥有本地“双一流”高校(苏州大学)的苏州市,也是较早尝试引进名牌大学异地办学的城市。2012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设立苏州校区,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升级为苏州校区;2019年,苏州市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成功将南京大学的第一个异地办学点“拉到”苏州。至此,“最强地级市”苏州也有了4所“双一流”大学(校区)。

  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北京理工大学(珠海)首次招生即拿下广东省内高校最高投档线,让珠海的高教实力高光了一把。事实上,虽然在省内的经济体量远逊于深圳、广州,珠海的“双一流”大学(校区)数量却仅次于广州、深圳。早在2000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开始建设。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下珠海,省内高校暨南大学接踵而来。珠海实际上比苏州更早站上地级市“双一流”大学 (校区)数量榜首。

  区别于上述城市引进名校异地办学的“双向奔赴”模式,雄安新区会聚一流大学主要源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顶层设计。

  今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5所高校先后发布消息,将建设雄安校区,向雄安新区疏解。在此之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自的雄安校区都已在建设当中。不久的将来,雄安新区将拥有至少9所“双一流”大学(校区),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的全国“‘双一流’大学第四城”。

责任编辑:纪佳琦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