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法润彩云南丨网络普法绽放"石榴红"——云南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普法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4-08-26 20:43:00 来源: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新华网昆明8月26日电(刘馨蔚)举办“法治小课堂”,帮助“一老一小”系好法治扣子;用“法治小剧场”“双语普法”等形式,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的老百姓守好钱袋子;打造“茶城森警”“罗平警方”等普法品牌,以法为镜让法治之花盛开云岭大地……一个个直抵人心的网络普法特色案例生动地讲述着生活与法的故事。

  近年来,云南省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着力在创新普法形式上下功夫、在丰富普法载体上做文章,探索出“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普法工作新路径,打造出极具云南特色的网络普法品牌和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普法作品,并积极构建普法传播矩阵,畅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

  创新表达方式

  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网言网语”

“巍山融媒”在拍摄“法治小剧场”素材(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杨主任,你酒后驾车的‘小自信’哪里来?”“杨主任,您再不上点心这个项目就黄了。”“杨主任,别为了流量欺骗网民,弄虚作假不得行,脚踏实地是真理!”......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融媒”用“法治小剧场”的形式,以作风问题不断的“杨主任”作为固定角色,讲述“杨主任”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处的系列故事,剖析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杜绝的必要。“接地气”的呈现方式,在当地迅速掀起“追剧”热潮。

  “法治小剧场依托‘内容+载体’,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以‘短、新、快’的形式,提升了网络普法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普法宣传‘活’了起来。”巍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邱兴跃介绍。

  目前,“巍山融媒”已推出法治“微短剧”57部,相关普法宣传产品点击量累计超过1.2亿次。

李虹霏在录制“茶城森警”与小动物的素材(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在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活动启动仪式现场,90后民警李虹霏分享了“茶城森警”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故事。

  李虹霏在网络上有一个称号叫“茶姐”,她是普洱市公安局官方短视频账号“茶城森警”里的主角之一。作为全国第一个在短视频平台进行野生动物科普的官方账号,“茶城森警”有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科普,也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

  6年时间,“茶城森警”全网粉丝量累计达到1238万,累计发布短视频3896条,累计播放量18.9亿,短视频获赞量超过5个亿,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

  作为森林公安队伍里的“整活官方”,李虹霏又恰巧是一个“冲浪达人”。如何接住评论区的网络热梗?李虹霏说,这靠的是自己较强的“网感”。

  现在“茶城森警”通过直播、共创等形式,让粉丝们活跃了起来。“粉丝可能听不进去干涩的法律条文,我希望能在一个个故事和案例分享中,让‘野保法’深入人心。”李虹霏认为,普法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大家把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华仙大妈”。新华网发(视频截图)

  除了“整活官方”,云南的基层老百姓也在田间地头蹚出了一条普法新路子。

  来自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的“华仙大妈”也是普法短视频的“顶流”。

  视频中,“华仙大妈”是一个活跃在田间地头、讲着方言、言辞幽默犀利、选择性耳背、专“坑”儿子的形象。有网友评论他们的视频“前言不搭后语,却句句在理”。

  实际上,这个普法网红账号背后的主创人员,都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出镜的“华仙大妈”是一名农村妇女,而视频中常被批评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儿子严红忠。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把农家庭院当作舞台,将法律知识转化成“土味”十足的地方话讲给群众听。

  严红忠介绍,去年他们集中拍摄了28条普法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到1500多万。

  ......

  一个个直抵人心的沉浸式、互动式、实境式网络普法案例“顺风扬帆,乘势而上”,推动着云南网络普法工作“深入寻常百姓家”。

  民族“花式”普法

  让“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航拍司莫拉佤族村(摄于8月25日)。新华网发(供图)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位于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曾是司莫拉的生活写照。”腾冲市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介绍,如今,笔直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户户,村民的房前屋后种满绿植,外围土黄色墙体上描绘的是佤寨的特有文化。

  在花缘里“法理花园”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法理花园”引入扫码学法元素,过往人员只要用手机扫描宣传栏上的二维码,就能将法律知识“装进”手机,打破了法治宣传栏在普法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限制。

司莫拉佤族村(摄于8月25日)。新华网发(供图)

  走进一户村民家,电视里《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在房间萦绕,赵家清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是物质增收上的更加幸福,也是精神理念上的更加幸福。”

  据了解,司莫拉成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环境整治、妇女和儿童工作等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6个,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制度12项,扎实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同时,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带动下,做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群众的法治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赵家清介绍。近年来,三家村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系列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团队开展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崇法循法自觉。为强化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清水镇实施“法律顾问覆盖村组”行动,每个村(社区)签约1名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推动法治服务无死角、法律帮助无盲区。

李学平正在为彝族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这里,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左脚舞能用来普法,快板能用来普法、山歌小调也能用来普法......

  荣获“2023年度法治人物”称号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司法局一级主任科员李学平,是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的亲历者、坚守者和奉献者。38年的普法工作让他不断改变普法方式,从用彝语拉家常、讲解法律知识,到编写含有普法内容的花灯、左脚舞歌曲,开展群众性娱乐普法活动,打开了普法工作的新局面。

巍山县拱辰楼广场上演出人员合照(摄于8月24日)。新华网发(供图)

  同样融入法律知识的白族霸王鞭、彝族打歌、快板等节目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拱辰楼广场轮番上演,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成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普法载体。

  在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的国门新村,傈僳族群众也在不断通过文艺演出、小品、快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民族团结、法律知识、边境管控等政策法规融入到民族歌舞“跳嘎”“三弦舞”“口弦”“山歌”中。

  边境线上党旗红

  让法治光芒“网”耀千万家

航拍国门新村(摄于8月25日)。新华网发(供图)

  位于腾冲市猴桥镇的国门新村地处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猴桥口岸,是典型的抵边傈僳族村寨。

  过去的“黑泥潭”破茧成蝶,如今的国门新村万象更新。

  来到国门新村,远远便能看到由“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及装饰物组成“一把弩”形状的寨门。

  “这象征着傈僳族群众勤劳勇敢,更象征着傈僳族群众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猴桥镇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尹磊介绍。

  近年来,国门新村实施“红旗飘飘工程”,一系列挂国旗、升国旗、唱国歌的行动,让党员、村民的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国家意识、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国门新村,一些家庭门前可以看到党员中心户的门牌。在路边,时常可以看到党员责任区的介绍牌,详细写着责任人和联系方式。“通过党员带领大家学习法律、治理村庄、发展产业,村里群众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尹磊感慨道。

火塘会(摄于8月25日)。新华网发(供图)

  家庭安,国家安。“我们还会依托火塘会、田埂会、院坝协商会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尹磊介绍,猴桥镇立足“边境、民族、口岸”实际,积极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累计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群众诉求反馈120余次,有效推进通关联保、管控联做、应急联动,更好地服务强边固防、口岸经济、基层治理等工作。

  与此同时,国门新村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100%;强化教育引导,时常开展现场庭审,有效打击震慑涉边违法犯罪行为。

玉喃溜在给群众做普法宣传(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玉喃溜,被家乡百姓亲切地称为“喃滴溜”(傣语意思是“家里唯一的宝贝姑娘”)。

  面对边疆民族地区众多法律意识淡薄的群众,玉喃溜提出了开展“双语法治宣传”“公开开庭审理”的想法。

  2022年1月31日,一场特殊的直播公开开庭审理在景洪市勐龙镇贺管村委会叭嘎村小组进行,土某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案的审理让哈尼族大妈们深受触动。“你们把法庭开到我们村,我们觉得‘由猛’(非常好),很有用。”这句话,是对玉喃溜团队创新普法方式的高度认可。

  从“一五”到“八五”的普法路,云南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网络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云南各地“出圈”的普法方式,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剪影,是“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真实写照。(完)

原标题:法润彩云南丨网络普法绽放"石榴红"——云南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普法新路径
责任编辑:杨逸凡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