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研学游不能变成“到此一游”

发稿时间:2024-08-16 21:19:0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今年暑期,研学旅行火爆出圈,迎来了一波新热潮。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为孩子报名参与的“研学游”,其背后却存在游而不学、货不对板、价格虚高、质价不符等问题。有家长表示,“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

  研学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广受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热度上去了,问题也来了。一些机构“嘴上喊着教育,心里全是生意”,把打卡游览景点当做研学课题,把做几个游戏当成素质拓展,把“哄”孩子开心当作活动效果……更有甚者,只顾招生收费,不顾课程设计;只顾排满日程,不顾学生体验,食宿标准降级、行程大幅缩水、安全保障缺失。“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花千元拔萝卜”“又贵又坑”“研学游变‘到此一游’”等遭遇和吐槽,让研学游变了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应该是“研”和“学”的有机结合,“游”是形式,“学”是实质。不论是组织去景区、游大学,还是逛博物馆、去野外营地,每一次的研学游,应当是融合知识、趣味、科普和互动等多种元素的教育体验活动,而不是将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穿衣戴帽”包装一番后打着研学的旗号高价牟利。

  研学游乱象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主体混杂,行业规范缺失。有资料显示,以“研学”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机构,相关结果达4万多条;其中,成立不满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机构企业纷纷入局、快速上马,“卷价格”“卷活动”,其经营资质、人员素质如何,值得探问。

  此外,研学活动主题、课程设计、日程安排等“内容”层面的监管也亟需加强。在保障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起动态的监管和反馈、维权机制。一旦家长和孩子发现研学活动质价不符,能够有渠道及时反馈并“减损”退出。而对于涉投诉较多的机构企业,也不妨建立行业信用分或者“红黄牌”制度,倒逼机构企业主动作为,提升活动质量成色和服务保障水准,避免“孩子喊累、家长后悔”的情形出现。

  研学游不能变成“到此一游”,应回归“有研有学”。期待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共治,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明确入门门槛、从业资质等标准,强化对研学日程、课程设计、服务保障等的监管,让研学游市场更加规范,为学生们提供安全、优质的研学体验,真正实现“寓学于行、寓学于游”。

原标题:研学游不能变成“到此一游”
责任编辑:张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