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巴黎奥运会赛场外的中国大学生——“我们同样是奥林匹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

发稿时间:2024-08-12 06:2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军利 卞心怡 梅从政 孔文轩 中国青年网

  吴一骅(前排右一)与同事在塞纳河边等待巴黎奥运会开幕。吴一骅供图

  侯思旬在奥运村为其他人指路。侯思旬供图

  程茗好(右二)在乒乓球女单决赛场外与法国观众合影。程茗好供图

  刘若辰正在OBS进行实习工作。刘若辰供图

  吴一骅在OBS门外拍照留念。吴一骅供图

  武晨曦与本届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弗里热”合影。武晨曦供图

  周泽昊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红土赛场的观众席。周泽昊供图

  当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并打破他保持的世界纪录时,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比赛场地拉德芳斯体育馆内的中国志愿者金禹泽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刻,并拍摄下宣布比赛结果的全过程,“国歌响起的那一刻,震撼,热泪盈眶!”

  比赛结束后,金禹泽意识到这枚金牌是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取得的第9金,也是中国游泳队在本届奥运会获得的首枚金牌,同时是中国首枚男子100米自由泳奥运金牌,这让酷爱游泳的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巴黎奥运会于当地时间7月26日开幕,8月11日闭幕。在此期间,一些中国大学生前往巴黎,有人为赛事提供志愿服务,有人作为实习生参与其中,也有人现场观赛感受体育魅力……他们共同见证了奥林匹克精神与巴黎浪漫之城的碰撞与融合。

  在奥运赛场见证“奋力一搏”

  对于这次巴黎之旅,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的刘嘉雯期待已久。在慕尼黑,不论是当地人还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都在关注巴黎奥运会。“有一次,我透过纱窗看到当地人正在载歌载舞庆祝胜利。”那一刻,她的心早就飞向了巴黎。

  从小到大,刘嘉雯热衷于看体育比赛。小时候,刘嘉雯最关注跳水比赛。“中国运动员跳下去只有一点点水花,就像鲤鱼跳进水里。”后来,刘嘉雯逐渐爱上了看射击比赛,杨倩是上一届奥运会中她最关注的运动员,“沉着、冷静、大心脏,这是我最佩服她的一点。”

  因为看多了体育比赛,刘嘉雯也爱上了运动,她很喜欢攀岩。“攀岩是一项可以调动全身力量的运动,同时又需要思考策略,这样才能享受到顺利登顶的成就感。”在巴黎奥运会现场观看了攀岩比赛后,刘嘉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运动员们似乎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跌落,但是他们必须奋力一搏,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看到运动员到达顶峰的那一刻,刘嘉雯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

  “线下看比赛的氛围太好了!乒乓球混双决赛就像是中国的主场,满场都可以看到中国红。”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何思嘉是第一次在现场观看如此大型的体育赛事,当全场中国观众起立唱国歌时,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何思嘉红了眼眶。在现场,何思嘉的自豪感被无限地放大,更体会到了金牌的来之不易。

  乒乓球混双决赛的进程,打破了何思嘉的一些固有想法。“来之前,我总觉得肯定4:0就拿下了。”但没想到中国队中间经历了一些小波折,最终获胜。这让何思嘉感慨:“竞技体育没有什么是一定的,每一分都是运动员现场拼出来的!”

  正值暑假,中国传媒大学的周泽昊从北京飞到巴黎观赛。在乒乓球赛场,周泽昊见证了樊振东夺金、完成“大满贯”成就的时刻。他很喜欢这个场馆的氛围,由于乒乓球馆的顶棚比较低,拢音效果非常好,“场馆内的中国观众大约占了50%,大家在给樊振东加油的时候,有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

  在网球女单决赛前,周泽昊在场外的训练场看到了正在备战的郑钦文。当郑钦文收拾好球拍准备前往决赛场地时,场边的中国观众齐声为郑钦文加油:“加油!不要有压力!”这一刻,周泽昊很感动。郑钦文拿下比赛,躺在红土赛场的那一刻,周泽昊想到了李娜在法网倒地的瞬间。“她们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人,在同样的一片场地上为中国网球创造历史。”

  周泽昊喜欢打排球,他称这少不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激励。“女排精神是我们一代代青年人参与到这项运动当中的火苗。”周泽昊是中国传媒大学排球队的一员,和校队一起拿到过首都高校排球联赛前五名的成绩。练球,受伤是不可避免的。“崴脚是家常便饭,手也骨折过。”在左手腕骨折后,周泽昊无法练习垫球和传球,只能练习右手抛球,右手发球。哪怕经历再多的伤病,他都没有放弃排球。

  “看到中国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作为观众和志愿者,我希望能尽一分力。”作为巴黎奥运会的志愿者,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武晨曦主要负责运动员的公共交通分配。为了及时获得运动员公共交通信息,中国击剑队教练陈锋和武晨曦交换了联系方式。武晨曦拿到车次表,会第一时间把车次表发给陈锋。在击剑队完成比赛离开法国时,武晨曦为击剑队协调联系机场大巴,提供翻译服务。“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到自己的同胞,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有成就感。”

  有时,运动员为表示感谢会将本国的徽章送给武晨曦,她也会拿出亲手书写制作的徽章回赠给运动员。有一枚徽章上写着“如意”,翻译成英文是“Get what you want”,武晨曦希望运动员带着这份祝福可以在奥运赛场上取得“如意”的成绩。

  在赛场之外参与巴黎奥运会

  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吴一骅对奥运会的热情由来已久。6岁那年,她和家人一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尽管我已经不记得那场游泳比赛的结果,但我仍然记得电视机前格外激动的妈妈。无论你是谁,奥运会总能将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年,21岁的吴一骅和28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一起成为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的实习生,深入参与到巴黎奥运会赛事转播工作中。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吴一骅曾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延庆冬奥村志愿者,并作为代表团助理负责交通、生活等相关事务。时隔两年,吴一骅成为OBS的实习生。“我想要带着冬奥的记忆,延续我和奥运会的缘分。”吴一骅心中也燃烧着一把名为“热爱”的火炬,希望用实际行动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实习期间,吴一骅在直播和赛事记录方面的工作让她感受到了巨大挑战,也收获了成就感。“我会主动学习曲棍球规则,在网上观看过往比赛,熟悉专业术语和英文表达。”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吴一骅表示:“每一场比赛不同、直播内容不同,都会给我带来很强的新鲜感,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杨昊所在的实习岗位,主要负责帮助各国媒体记者联系运动员到混合采访区进行采访。正因如此,学习新闻学专业(融媒体国际新闻方向)的他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媒体的记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无论比赛输赢,记者们都会对运动员送上发自内心的鼓励和支持,不会因为成绩好坏而有所不同。”杨昊觉得,“相比于成绩,运动员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同样值得关注和记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澜澜则负责曲棍球比赛的现场记录工作,这使她从一个纯粹的观众转变为一名专业的奥林匹克工作者。“现在,我能迅速识别出运动员的动作技巧、得分规则以及犯规动作。在反复调取慢镜头的过程中,我会试着分析每次进攻与防守的得失。我感受到了一种更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这种全新的体验让胡澜澜在此次奥运会期间的实习充满了紧张和激动,与以往在电视前观看比赛的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禹泽是巴黎西岱大学的留学生,当得知巴黎即将举办奥运会时,她就萌生了成为志愿者的想法。为了这个目标,她利用课余时间在公益社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开放日担任指引和解说志愿者。巴黎奥运会铁人三项测试赛、纪念国际奥委会成立130周年活动上都出现了金禹泽忙碌的身影。不仅如此,她还考取了法国国家水上安全救援证书、通过了排球裁判考试。2023年11月,金禹泽正式收到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通知,成为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体育信息交流岗位的志愿者。

  “我负责为运动员、教练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指引和保障,因此也有很多机会见到知名的运动员,目送他们走上赛场。”当金禹泽走进巴黎奥运会比赛场馆,和志愿者朋友们交流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自小在北京长大的女生商商(化名),与奥运会有着很深的情感羁绊。巴黎奥运会期间,她担任巴黎大皇宫礼宾部的志愿者。“我北京的家就住在鸟巢旁边,我几乎是看着鸟巢和水立方一天天建起来的。”2020年9月,她前往巴黎第一大学留学,在看到巴黎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后,商商果断报名,最后幸运入选。

  巴黎奥组委的公开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35万人提交志愿者申报材料,有4.5万人成功入选。除了法国当地人,还有很多大学生从中国前往法国担任志愿者,他们大多数为法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

  安悦就是法语专业的学生,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在她看来,来巴黎是每个法语专业学生的梦想。2021年夏天,她填报好自己的高考志愿,选择了法语专业,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8分钟”就深深吸引了她。那一刻,她脱口而出,“如果到时候能去巴黎当志愿者就好了”。今年7月25日,安悦如愿以偿登上了前往巴黎戴高乐机场的飞机,正式开启巴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在比赛场馆里,金禹泽闻着漂白粉的味道,望着清澈见底的泳池,看着一架架摄影设备依次就位。她坦言,当她站在游泳池边时,心中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仿佛梦想照进了现实。”金禹泽说,“如此近距离接触世界各国的游泳运动员是一段有趣和宝贵的经历。我在他们身上不仅看到了高度的专注、对目标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这都值得我学习。”

  金禹泽从小学开始学习游泳,随后加入学校游泳队,中学时参加过一些游泳比赛,后来又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即便是到法国留学,她也仍在坚持这项运动。对她来说,游泳已经从技能变成了习惯和爱好,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热爱。

  金禹泽还发现,这届奥运会男女运动员参赛人数完全相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这体现出平等和尊重的理念。

  实习期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刘若辰生怕错过赛场内外的每一处细节:她感受过有选手冲刺时藏不住的激情,也听到过观众席间迸发出的欢呼,更通过屏幕见证了运动员站上领奖台时的兴奋。

  令刘若辰感动的是,“羽毛球比赛期间,中国选手向乌拉圭选手递上球拍,乒乓球混双比赛中,中国、韩国和朝鲜运动员抱在一起拍照”。无论比赛输赢,各国运动员们都在诠释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郑钦文拿下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项目金牌的消息让杨昊格外激动。“她曾经连续5天出赛、连续两轮比赛超过3小时,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这种不断挑战突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杨昊说。

  工作期间的观赛经历,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程茗好见证了许多奥运会赛事的爆冷与意外,曾经在电视机前因比赛结果紧张不已的她,如今却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观赛。“这份工作让我开始更关注运动项目与运动员背后的故事,我开始明白每个运动员都付出了时间与汗水。相比于只关注一场赛事的结果,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运动员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学习他们身上能够接纳所有结果的勇气与担当。”

  在网球女单决赛的赛场里,有一位来自波兰的志愿者,一直用流利的中文和中国观众交流。“波兰选手斯瓦泰克在半决赛中输给了郑钦文,而这位志愿者也是来自波兰的,我没想到她会在决赛中为中国队加油。”周泽昊发现,这位波兰志愿者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学习中文已经很多年了。

  何思嘉真切地感受到“全球是一个大家庭”,“只要运动员足够优秀,观众们就会不吝啬地为其欢呼鼓掌!”她说,“这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周泽昊则在观赛中真正懂得了“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这句话的含义,在乒乓球男单决赛结束后,他和坐在旁边的瑞典观众们互相祝贺。

  身处巴黎的吴一骅,聆听着激情澎湃的解说与喝彩,仿佛又看见了2008年坐在电视机前的妈妈和自己。“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国外,当奥运会来临时,我们依旧在为同一件事热烈地讨论,奥林匹克精神也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不断传承。”

  未来,金禹泽将继续在巴黎西岱大学攻读“衰老和残疾:运动和适应性”方向的研究生课程。“我希望可以帮助特殊人群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计划,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健康,使体育运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金禹泽说,“奥林匹克精神将持续激励着我。”

  在巴黎打开世界青年的“朋友圈”

  在巴黎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吴一骅不仅结交了不同国家的朋友,也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关注与称赞。“一名德国的男生跟我说中国人拿了网球赛事的冠军,甚至还调出手机上的奖牌榜页面,告诉我现在中国的奖牌在金牌榜上位列第一,那时我觉得幸福又荣幸。”

  漫步巴黎,周泽昊不仅看到了很多中国运动员的大幅广告,还发现了一些中国元素,“中式茶饮真的非常‘卷’”,周泽昊笑称,一条街上有好多家中式茶饮店。法国周边国家的朋友还让他帮忙推荐巴黎的中国餐厅。“巴黎的中国餐厅也很多!外国朋友们都说想吃中餐就要来巴黎。”

  在巴黎期间,刘若辰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用Vlog记录下这次难忘的经历。她发现,每到傍晚时分,很多市民会在街头跑步、骑车,甚至玩滑板,巴黎奥运会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拍摄Vlog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当地的生活,我去和餐厅老板聊法国美食,和塞纳河边的工作人员共同回顾奥运会开幕式的震撼与浪漫,在街头听市民讨论奥运会的最新动态。”刘若辰坦言,每一次拍摄也是对自己的突破和挑战。出发前,刘若辰准备了30个大熊猫徽章和30个文创礼物送给旅游中新结识的外国朋友。如今,这些小礼物已经全部送出。

  在奥运村,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侯思旬和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志愿者陈文栋同样感受到了友好和包容的氛围,打开了新的视野。

  侯思旬回忆起他与赞比亚运动员的一次相遇,“当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后,便开始怀念起自己在天津的生活,还主动和我说‘你好’。”陈文栋每天穿梭在奥运村的大楼之间,看到大楼上挂着不同国家的国旗,他真正感受到了奥运会让全球人民团结在一起。这样的场景触动了他,“我也有了新的目标,我打算回国后做一些区域国别研究”。

  商商发现,外国志愿者中有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年轻,培训期间他们认真做笔记,甚至有位老爷爷吸着氧、提着呼吸机箱子跟我们一起做志愿服务”。

  杨昊注意到,有些记者背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背包出现在巴黎奥运会。一位来自加拿大的体育记者告诉杨昊,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他曾经在张家口参与高山滑雪的报道,当时的设施和服务给他留下了很棒的印象。

  “实习期间,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同事听到我来自北京,都会不约而同地向我提起故宫和长城,并且表示希望来中国亲眼看看。”杨昊惊喜地发现,身边有的外国同事学过中文,并且对中国文化和生活感到好奇。杨昊表示,在场馆内主动和身边人打招呼,在其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些一个个小小的举动都会让外国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

  休息期间,何思嘉去体验了一次奥运限定版的巴黎市政厅。在这里,有大屏幕实时转播比赛,还可以让游客体验不同的奥运会项目。“真是让我过足了当运动员的瘾!”玩累了就和其他游客一起唱歌、跳舞,何思嘉和不同国家的小伙伴成了朋友,他们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相约之后再一起看比赛。

  吴一骅发现,在巴黎街头,有的饭店将电视搬到外面,国籍、肤色、身份不同的人们,边吃边看奥运会,在中国的朋友们也会聚在一起熬夜看比赛。

  “法国的生活方式很松弛,他们常常在工作日的咖啡馆长谈一个下午。”胡澜澜还认识了来自美国的朋友,她们年纪相仿并且都喜欢田径项目,两个人还相约一起晨跑。“虽然工作时只是简单交流,但每次的接触都充满友好。”

  尽管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课堂上,杨昊已经学习了大量跨文化传播的知识,但面对面与外国朋友交流时,他真正意识到了“相遇的力量”。“休息期间,当我在卢浮宫亲眼见到《蒙娜丽莎》时,感慨虽然是那么小的一幅画却让人无比震撼,与在社交媒体里隔着屏幕感受到的完全不同,也让我真切地意识到‘百闻不如一见’。我也期待外国朋友能够到中国的街头走一走,亲身体验中国的生活。”杨昊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卞心怡 梅从政 实习生 孔文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我们同样是奥林匹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