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公益照相馆” 留在时光之外

发稿时间:2024-08-02 06: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彭康捷 黄妍妍 雷宇 中国青年网

  在“坝头库首第一村”的湖北宜昌许家冲村,在祖国边陲新疆博乐市,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乡亲们定格光影瞬间、倾听感人故事。受访者供图

  “华师约我拍海东,镜头聚焦苍洱中”,这几天,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居民的朋友圈被这条镇团委的推文“刷了屏”。

  8月2日,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华大青年”分队将带着他们的“公益照相馆”,走进这里的白族村落,为乡亲们免费拍摄并赠送照片,寻找苍山洱海旁那些被岁月铭记的故事。

  “一到云南就被这里多民族多元化的氛围打动”,实践队队长杨琪说,给如此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拍照,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下榻民宿的茶话间里,整理物料、检查设备、明确分工,实践队员们紧锣密鼓地为拍摄准备着。

  2022年成立至今,华大青年融媒体中心“公益照相馆”已“落户”多地,累计拍摄、冲印并赠送照片4000余张,受益人数数以千计。从“坝头库首第一村”的湖北宜昌许家冲村,到贵州村超发源地榕江县,再到祖国边陲新疆博乐市,同学们定格光影瞬间、倾听感人故事,用心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记录乡村振兴路

  许家冲村紧邻三峡大坝,因三峡工程建设,由原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搬迁组合而成,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

  2022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华大青年”分队来到许家冲村调研,深入了解移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偶然间,大家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15名师生在陕西榆林佳县泥河沟村开了间“黄河照相馆”,为百余名村民免费拍肖像照。

  华中师范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华大青年融媒体中心指导老师卢俊霖回忆,当时看到这则新闻,大家很受启发,“我们平时也拍照、写稿,要不现学现卖,也给老人、留守儿童公益拍照”。

  临时起意,准备不足。队员们四处“化缘”,勉强凑齐了背景布、打光灯、相机,在村委会建起了一个临时摄影棚。

  很快,村民都知道来了可以免费拍照的“照相馆”,纷纷前来“凑个热闹”。

  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在这片土地生活了58年。1994年1月,三峡库区开始蓄水,那年他29岁。他和乡亲们抬着自家家当,搬到了现在的家。

  拍照时,他情不自禁地谈起了多年前搬家的场景:“最先搬到新家的是一个火盆,这是我们的传统。搬家的时候要先搬一个火盆,意思是生活红红火火。”

  多年后,望作战和乡亲们的期盼成了现实。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个搬迁之初村民人均不到三分地的移民村,如今电商、旅游、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许家冲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80元,移民就业率在95%以上。

  黄家珍一直生活在村里,见证了几十年来这个小村子的变化。她说,从前,这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贫困小山村,出村必须爬好几座山、走很远的路。现在,许家冲村修了公路和大房子,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说起这些,她眼角眉梢堆满了幸福。

  拍摄持续半天,覆盖全村近100户家庭。队员们一共拍了400多张照片,包括单人照、双人照、集体照。

  平凡生活里的音容笑貌、新村建设中的奋斗历程,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听老乡们讲过去几十年的故事,同学们感触很深。

  卢俊霖说,以照片为切口展现百姓在改革开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奋斗面貌,能感染更多年轻人。

  离开许家冲村,“公益照相馆”并没有停下脚步。

  这两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公益照相馆”的“摄影师”们十分忙碌,免费为校内广大师生拍摄、打印照片。而每到毕业季,“公益照相馆”也成了打卡点,不少在手机时代长大的毕业生因此拥有了大学里第一张纸质照片。

  架起民族文化沟通桥梁

  自去年7月到新疆后,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贺泽芊一直在思考,除了教授课程知识,还能把什么有特色的东西带到新疆。

  贺泽芊曾是华大青年融媒体中心总编,参与过许家冲村的拍摄。在博乐市一年的支教生活,让她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

  和小伙伴们一商量,大家觉得“公益照相馆”拿得出手,不仅能给博乐各民族同胞留下美好回忆,也能通过华大青年融媒体中心宣传矩阵让更多人看到真实而美丽的新疆。

  在融媒体中心的支持下,今年6月,“公益照相馆”正式“落户”博乐市高级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高三同学身着整齐校服,手持KT板(活动宣传板),面对镜头摆出各式各样的“pose”,留下了难忘的毕业照。

  “家人们,我们班拍的照片最多。”拍摄结束后,其中一个班的班长在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起分照片时说,“来,我们齐声喊一句,研支团的老师们辛苦了!”

  这次拍照,高三同学先前并不知情。看到他们笑容满面的样子,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备感欣慰,“这次筹备没有白费”。

  在前期策划过程中,大家创新性地加入了“盲盒小卡”知识问答游戏和“free hug”环节。

  独立策划这样一场覆盖人数超800人的活动并非易事。新疆地区物流速度相对较慢,为了让印刷的“盲盒小卡”准时送达,大家自费支付了200元的加急邮费;线上买不到的道具和材料,只得多次辗转线下商店购买。

  为了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盲盒小卡”,团队颇费心思,不仅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还在其中添加了与毕业季相关的元素。

  “公益照相馆”传递的不只是一张照片,友谊也在不经意间流淌。

  高三学生加依娜因“公益照相馆”与特意从研究生支教团兵团分队前来支援本次活动的余典结缘。成绩出来后,她第一时间向这位大姐姐分享了自己在全疆排名前200名的喜讯。“她给我发消息说,高考前状态一直不太好,那次拍摄之后她每天都很开心。”

  看着“公益照相馆”里18岁的脸庞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教育的意义、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在余典脑海中具象化了。

  过年回农村老家,余典总会感慨偏远小镇的资源匮乏、教育落后。她毅然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来到祖国西部边陲,为改变教育现状尽自己的一份力。

  目前,余典打算出一本影集,记录这一年在新疆的所见所闻。“不管是‘公益照相馆’,还是我自己想做的影集,都是想通过影像架起西部和中东部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

  而今年“公益照相馆”云南之行,融媒体中心的同学们还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展现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边疆地区聚落生活真实样态。

  唐艺卓曾作为华大青年融媒体中心总编见证了“公益照相馆”两年的成长,在按下一次次快门、聆听一个个故事的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宏大”不是搞好宣传的“万金油”,普通人的经历往往能直抵人心。

  “虽然我没有参加过博乐那次拍摄,但我现在也到新疆了。”唐艺卓刚刚入选了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明年我们想在新疆把‘公益照相馆’继续办下去,握好传递知识和公益的‘接力棒’”。

  彭康捷 黄妍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大学生“公益照相馆” 留在时光之外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