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向下扎根 向上成长 “娃娃医生”激活乡镇卫生院

发稿时间:2024-06-17 06:5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青年医生成长为群众健康“守门人”。受访者供图

  细长的银针,被刺入患者的穴位,身着一袭白大褂的于露,眼神专注,动作轻盈。每次下针,她都会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不时与患者交谈,询问他们的感受。

  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的西坡中心卫生院,26岁的于露迅速成长,成为附近居民口中那个“扎针很好的女大夫”。

  然而,两年前,初来这所乡镇卫生院上班时,于露的“娃娃脸”并不能让人信任。经常有患者进来就问她:“女娃娃,我们看病去哪里?”

  于露决定凭“实力”打消大伙儿的疑虑。

  95后在乡镇“医路奔赴”

  “以针灸为例,其疗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刺的技巧,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毕业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于露,2020年入职老家的中医院,做的还是“本行”工作,直到2022年考上西坡中心卫生院的编制。

  在于露心中,针灸、推拿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众多患者认可的治疗方式。

  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打开局面,于露认为,难度在于取得病患的信任。“之前在县城医院,有科主任、上级医师的把关,我只需要操作。现在,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患者沟通。”

  很多病人还没走进诊室,于露就招呼起来,“奶奶,今儿哪里不舒服?”一些病人耳朵不好,文静的小姑娘“嘶吼”着对话;腿脚不灵便的,她三步并成两步赶到跟前,搀扶其坐到椅子上。

  对于患者的病症,于露更是尽自己所学解释清楚,同时科普起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的特点。

  “慢慢地,大家就感觉到了,人年轻并不代表不会看病。”于露记得,自己在西坡镇治疗的第一位病人——那是一位落枕的阿姨,扎针后,症状好转,立刻变成了她的“粉丝”,逢人就宣传“镇上来了个态度好、技术好的年轻女大夫”。

  家住店子村的魏显录就慕名而来。常年在山区务农,魏大爷落下腿疼的老毛病。过去,疼得忍不住了,他坐班车到省界,再转公交,去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看病。“耽误时间不说,一来一去最少要花几十元的车费。”最近,他在邻居的推荐下找于露扎针,“扎了几天,效果实在好,还省了不少钱”。

  基层卫生院注入新鲜“血液”

  听到病人的称赞,西坡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小山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他告诉记者,此前,西坡中心卫生院和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一样,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当地群众更信任外面的大医院,卫生院发展举步维艰”。

  近两年,依据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相关政策,该院先后招考5名大学生,同时,搭建平台,让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各显神通”。

  “既动员老大夫传、帮、带,也给年轻人布置一些新课题,让他们主动探索。”王小山介绍,仅9名职工的镇卫生院,会定期组织学术讲座,让年轻人上讲台,拓宽知识面。

  “年轻人自己有想法,院里能办到的,我们一概支持。通过软硬件提升,为青年开展更好服务创造条件。”王小山举例,按照于露的建议,院里购置了一批针灸理疗器械,开设了专门的理疗病房。

  王小山直言,基层卫生院肩负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帮扶等职责,是一方百姓健康的“靠山”。西坡镇距县城40公里,海拔相对较高,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000多人,但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对优质医疗服务更是有着很大需求。“必须让老百姓信任我们。”他说。

  “村上开‘民事直说会’,我们也参加,给村民讲讲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普及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再和大伙儿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王小山说,“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是待在科室等病人,而是走出去,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的身边。”

  年轻人参与越多,越爱参与。她们经常围绕山区丘陵地带常发的颈肩腰腿疼、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与“师傅们”进行治疗方案的探讨,还建起了病友微信群,随时回复村民的健康咨询。

  王小山说,一开始,他对这些“娃娃”能否在乡镇“俯下身子”同样抱着怀疑心态,但现在,他觉得,“不管出生在哪个年代,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他看到这份价值,就愿意发光发热”。

  群众就近看病,省钱又省心

  2022年年底,26岁的藏族女孩朱珊珊来到西坡中心卫生院担任专职护士。她业务水平过硬,嘴巴也很甜。患者家属不在,她就搀扶患者去卫生间,陪他们聊一些家长里短,很快,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贴心小棉袄”。

  私下里,离家千里的朱珊珊会因想家、想亲人而情绪低落,偶尔觉得乡村生活有些乏味,但她从不会带到工作里去。

  “看到娃娃们的成长,我们很欣慰。”王小山说,现在,院里很放心让年轻人“挑大梁”。

  与此同时,伴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线上直接接受医院专家面对面的培训,更加高效、快速地提升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王小山介绍,去年10月,在上级医院的支持下,西坡中心卫生院开设了12张病床,方便群众,减少其路途奔波的麻烦。

  “像胃出血,我们院没有胃镜,病人可以先去大医院确定病因,之后再来我院住院治疗。”王小山说,结合于露等人的特长,西坡中心卫生院还将中医康复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主要突破口,让当地更多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亚健康人群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针灸、推拿、拔罐、蜡疗等康复医疗服务。

  “我们乡镇卫生院属于一级医疗机构,相比二甲、三甲医院,收费标准更低,只要医生水平够,老百姓乐意来。”王小山说,“现在,这些娃娃们的人品和能力通过了考验,群众对我们卫生院越来越放心。”

  71岁的仲仁子耳朵不舒服,在上级医院确诊中耳炎,“大夫说,不算大毛病”,仲仁子便回乡,在西坡中心卫生院住院输液,顺带扎针治疗了肩周炎。一周下来,花费不到800元,而且每天能回家吃饭,不用家人特意停工照料。

  不再舍近求远,而是就地就医,在西坡镇,群众“用脚投票”,表达自己的信任。据统计,今年5月,西坡中心卫生院接收20多位住院患者,门诊上,每天都能接诊20多位患者。

  乡亲们将这些外地的医护人员当成“自家人”,把自个儿种的新鲜果蔬塞给他们,蒸了馒头也想着留两个,“还有人张罗着,给我们几个单身的介绍对象呢”。于露笑着说,每次她去镇上的街道,很多病患都会打招呼,“像跟自己的女儿、孙女一样来讲话,朴素地关心你”,这时候,她的心里就像有个小太阳。

  这两天,想“冬病夏治”的群众越来越多,早上7点,于露和同事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些年轻人心里,“让青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生命才更有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向下扎根 向上成长 “娃娃医生”激活乡镇卫生院
责任编辑:杨逸凡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