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近来,位于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人气很高。
在社交平台上,去中国地质博物馆“看宝石”在年轻人群体很风靡。作为常设展,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微观世界等知识介绍。打卡璀璨夺目的“超贵”的宝石展厅,知识点也扑面而来。
而前段时间举办的“神奇元素在哪里”专题展览,通过“元素是什么、元素的诞生、元素的发现、元素在身边”这四部分,突出展示地球上的自然元素及其形成的矿产资源。这展览吸引了许多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甚至会专门来展厅上一堂“化学课”。
日前,《恐龙的“蛋”生》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展,吸引了许多孩子到来。
为什么如今观众会爱上小众专业性博物馆?科普展如何破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谭锴,中国地质博物馆策展人、高级工程师卞跃跃一起逛展览,听他们“揭秘”一场科普展背后的故事。
让展览的知识点和观众的记忆“形成呼应”
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恐龙的“蛋”生》展厅门口,摆放着一个硕大的“恐龙蛋”模型,蛋壳顶部有一个碎裂的洞。几乎每个游客走到这里,都会钻进蛋壳里探出脑袋留下一张可爱的“破蛋照”。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现场,一位教师带着一群小学生观展,进门后,孩子们非常兴奋地冲向投影区,观看关于恐龙诞生的科普动画片。
该展览以恐龙的基本情况介绍为开篇:恐龙是指三角龙和现代鸟类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的总称。霸王龙、马门溪龙、甲龙、剑龙……这些外貌千差万别的恐龙,都是在看似差别不大的恐龙蛋中出生的。
《恐龙的“蛋”生》策展人谭锴表示,因为恐龙蛋化石形态相对单一,由对恐龙的整体科普引入展览,讲述恐龙蛋和恐龙的关系,大家会更感兴趣。
从事古生物研究的谭锴去年就萌生了要策划《恐龙的“蛋”生》专题展的念头。他提到,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融合了远古先人对自然动物与天象的奇思妙想,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而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种真实的“龙”——那便是恐龙。恐龙作为地球上曾经的霸主,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恐龙蛋,作为恐龙繁衍后代的必经阶段和直接证据,每一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诉说着恐龙时代的传奇。”
《恐龙的“蛋”生》包括“恐龙与蛋”“恐龙蛋分类”“恐龙蛋分布”“蛋的启示”这四部分内容,现场为游客展示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巨型恐龙蛋化石等各式各样的化石,还栩栩如生地“还原”恐龙和蛋窝的场景。
恐龙会孵蛋吗?
谭锴指着展厅的化石和科普图文讲解道:“大部分恐龙都是一次性产多枚蛋然后再孵化,最早认为恐龙就像现在爬行动物一样是借助自然界中的太阳能来孵蛋的,但是随着大量的蛋窝化石以及伴生的恐龙化石被挖掘出来,古生物学家推测了不少恐龙都有孵蛋的特性。”
谭锴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根据展厅的恐龙蛋蛋窝化石和资料图,小朋友们会了解到,最典型的就是长形蛋蛋窝里,蛋是分一至多层排布成一圈大头朝上斜插入土中,最下圈最小,最上圈最大,而中间会留下一个大空隙。一方面蛋可以从泥土中获取大自然的热量,另一方面留下这个空也是为了让亲代恐龙坐在空隙中孵蛋,同时又不压裂蛋壳。
而很多圆形恐龙蛋蛋窝的排列则没有这种规则,不会留下这个空隙,这说明圆形蛋更多还是靠大自然来孵化。
卞跃跃指出,他们如今策展,会考虑是否能和大家已知的知识点或印象“形成呼应”。例如一些小朋友会知道“窃蛋龙”这个名字,但听完讲解会知道,事实上这是一次“起名乌龙事件”——窃蛋龙并没有盗窃原角龙的蛋,反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蛋而死,可惜这名字无法更改了。
卞跃跃说,他们希望展览的内容能激发起观众曾经从电影、书中获取的相关记忆,然后有所补充,从而提升对展览内容的吸收效果。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技术拉高了博物馆的上限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从策划到展览落地,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卞跃跃说,当博物馆的策展人提出展览意愿和创意后,需要统筹能支撑办展思路的标本资源、文献资源、外协资源等,然后博物馆召开选题会,在提报的选题中甄别筛选,其中,是否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社会影响力,是“选题胜出”的关键因素。
“博物馆认为谭锴提出的《恐龙的‘蛋’生》选题思路很好,除了馆藏研究的丰富资料和标本,还有河南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支持,因此对这个展览选题给予了高度认可。”卞跃跃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的许多标本来自河南和内蒙古,这两个省区是出土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大户”。而恐龙的足迹遍布中国天南海北,在展厅的一面墙上,小朋友们可以尝试在磁吸地图上标记恐龙蛋化石出现的位置。
除了实体化石展品和图文介绍,谭锴和卞跃跃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为这种科普展“赋能”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斑马儿童科教集团为专题展览提供了多台互动展项,以及少儿3D互动百科、3D语音图鉴等内容,让小朋友们沉浸式体验复原场景、观看裸眼3D视频,从而了解恐龙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放大观看恐龙蛋蛋壳纹饰的不同、理解卵壳组织结构形成机理。
展厅内的互动设备。主办方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新媒体展项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助力有多大?
卞跃跃认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技术的迭代和更新能够给展品的呈现提供很多便利,给游客带来丰富新奇的体验。“技术提高了博物馆展览展示的上限”。“我一直认为图文内容的科学性是博物馆的下限,我们要保证‘下限’是牢固的,夯实基础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提高展览展示效果的上限。让观众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科学知识,享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博物馆热席卷年轻人,小众、专业化博物馆在逐渐出圈、走红。此前中国地质博物馆因为宝石厅火爆,卞跃跃笑言,在他们的眼中,希望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除了知道宝石漂亮珍贵,也知道它的科学奇妙。博物馆二层宝石厅和矿物岩石厅在一起,许多人在听完矿物岩石厅的讲解之后,再去看宝石厅时,眼神就跟原来都不一样!”
在卞跃跃看来,每个博物馆从业者都非常期待破圈,但是,“这些都必须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机会来了,就能接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