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阅读的力量

发稿时间:2024-05-23 05:3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视觉中国供图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还能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领略人性的光辉,感悟人生的真谛。无论是书籍陪伴成长的历程,还是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寄托。

  ——————————

  与每一本书都是一场温暖的邂逅

  李悦洋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博士后

  说到读书,我想它一定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我们与每一本书都是一场温暖的邂逅,而在我们失落时,书又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

  初识《中国青年报》也是一场温暖的相遇,几年间,我们这些创作者在《中国青年报》的平台上记录下生命中温暖的瞬间,分享着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在这里,我们结识了老师和朋友,同样怀揣着对文学的热忱和赤诚,用文字表达着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

  前些年读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人公塔拉出生在一个虔诚但极端的摩门教徒家中,她的父亲不允许孩子接受教育。但最终,塔拉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这中间充满着挣扎,她在她那虔诚的信仰和她对未来的希望之间不断挣扎。塔拉自己这样形容这个过程——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读这本书正值我读博士的几年,从十几岁起,科研就是我唯一的梦想。22岁那年带着对科研的满腔热血开始科研生活。后来经历了实验的无数次重复与失败,经历了每天凌晨在实验室孤军奋战,也经历过对女性的偏见和质疑。那时候的我也曾像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也挣扎地审视过这个世界,满心忧虑地怀疑过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后来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通过阅读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多元。我们不再困于别人眼中的标签,不再追求去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当我们知道了自己在探索世界中的无数可能时,我想是通过阅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于是博士毕业时,尽管经历了博士期间失败后的挣扎,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科研。我开始乐于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突破与失败中,寻找最纯粹的快乐和自由。

  我们也开始审视生命的意义。在石黑一雄《莫失莫忘》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书中讲述了一群克隆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育后,有一天发现自己仍脱离不了将要被牺牲的命运,于是开始对生命的探索。我们时刻都如同书里的主人公,在问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和永恒。我们想起在过往生命中,拥有过无数被温暖的日子。他们是我们的庇佑者,小心抵抗着不可知的命运,守护着我们的单纯的梦想。就像我的爷爷认真记下我的每一个愿望,我博士时的老师驱散我的每一次失落,尽管最近这几年,衰老和疾病带走了他们,他们也最终难以抵抗命运。但我年轻时受到他们所给予的温柔和力量,而今又带着他们的爱与希冀不断去探索世界,我想这一切一定是真实和永恒的。

  通过读书,我们带着对世界的怀疑和探索长大了。我们认识了自我,开始和自我和解,与世界和解。

  当我读马卡姆《夜航西飞》的时候,时常感动于这个女性飞行家在非洲草原上追逐自由,在天空中用勇气飞越峡谷,在这个稀缺勇气的时代,她带给我们敢于追逐自我的勇气。

  当我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主人公在一场实验中变得智力超凡而后又归于平庸,我们会思考教育带来的真正的自由,是一种因为见过太阳,而不肯忍受黑暗的自由。

  当我们从《盐镇》读到《秋园》,读伍尔夫的《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感慨于世间有在生活边缘挣扎的女性,有为了自由权益发声的女性,她们接受着社会和命运带给她们的枷锁的同时,却又在生命中带着莫大的勇气前行。

  当我们读《人生海海》,我们看到了上校面对这如潮起潮落的人生所展现出的伟大的英雄主义。它让我们知道,原来勇气和坚韧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如果说读书究竟带给我什么,我想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勇气,让我们不再囿于当下的困顿;我们深知这个世界的巨大,更渴望通过读书获得驰骋世界的自由。我们从书中获得的,有时是一颗足够温柔的心,在日常中去感知草木的温情,有时是一颗足够强大的心,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还能热爱生活。愿我们在书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勇气和自由。

  ——————————

  在书籍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何双艳

  作家梁晓声曾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孤独的能力。”这句话的深意,我直到中年才逐渐领悟。

  5岁时,我这个在村口振臂一呼就能串起一溜小伙伴的孩子王,随父母移居到完全陌生的城市,那里的人们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语。找不着说话的地儿,我就偷偷看父亲的藏书,《阿诗玛》《白蛇传》《霍元甲》《陈真》等,还有许多忆不起名字的连环画,成了我儿时最好的伙伴,静静地陪我长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环画已经无法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我开始阅读砖块一样厚重的小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翻开金庸的《神雕侠侣》,那个亦正亦邪的杨过,立刻就把我带入一个充满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那时的我,视金庸、古龙、梁羽生为最亲密的朋友,恨不得日日夜夜与他们在一起狂欢。睡前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放假关在房间里沉浸式看书,成了我的常态。

  或许是在武侠书中浸润太久,等到我上高中时,虽然学业很一般,话语也并不多,但出乎意料的人缘竟然一直都不错,同学们都说,我身上有种侠气,让人很乐意与我做朋友。这或许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读书会塑造人的一生,你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而,驰骋江湖的豪情,很快就被高中繁重的课业磨灭殆尽。但独属于青春期的活力,是任何重担也压制不住的。那些年少的懵懂、青涩的爱恋,与琼瑶、席娟的唯美爱情故事迅速产生化学效应,我转身投入到那些纯纯的爱情中,无数次幻想属于我的痴情男主角模样。但是,当想象与现实差距太大时,我又再次“移情别恋”,陷入到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中一边瑟瑟发抖,一边无法自拔。学校周边步之所及,所有租书店中的书,都被我扫荡一空。而老师办公室里,从我手中没收的书都快要摆满书架。3年高中,同学们要么埋头苦读,为着梦想奋力拼搏;要么初尝爱恋、你侬我侬,或许只有我,安安静静在书籍的世界里,构建独属自己的绚丽多彩的世界。

  就这样,我在自己的宇宙中尽情畅游,独享着天马行空的快乐。哪怕青春不再,读书一事也早已渗入我的肌骨,变成我日常的一部分。虽然我的身体未能走向更广阔的远方,但只要我翻开书,就犹如骑上一匹千里马,带我追随三毛的脚步,深入撒哈拉,在《沙漠中的饭店》与他们一起吃“春雨”、品“云翅”,享受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笋片炒冬菇”。有时候又仿佛登上一艘远洋游轮,载我悄悄地驶入《瓦尔登湖》,满心虔诚地走进梭罗的小屋,静坐其中,慢慢体会他的“朴野、强毅和个人主义”,逐渐炼化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书中的一字一句,不断把我带往远方;那一行一页,逐渐累积我的成长。书籍,就这样一直“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我,给予我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让我能在工作几年之后,毅然选择脱产学习,独自一人去往远方求学。也令我能在不惑之年,大胆重拾写作的梦想。

  我虽碌碌半生,但又何其有幸,一直与书籍相伴,与文字为友。丰富的阅读,不仅让我看到更宽广的世界;也教我明辨是非,学会为人处世;更让我在闲暇时,体会到一个人就能享受的娱乐。书籍,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伙伴,总能化孤独为礼物,让独处变成一个人的狂欢。

  ——————————

  一起走过的日子

  袁伟(苗族) 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职工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黄昏时分,夕阳随着耳机里的歌声结束一天的行程。我倚着楼道尽头的窗户,视线越过隔壁的屋顶,目送落霞一点点褪去颜色。这是寻常又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30年前的这天,一个山村女人受苦受难修成正果,获得了母亲的称谓,一个男孩带着对大山外的好奇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不至于太过潦草,我觉得似乎该做些什么。

  打开装满教材、证书和各种杂志的衣柜,准备整理一番求学与追梦过程中的点滴收藏,好跟过去道个别。在抽动头顶书本的时候,一叠报纸迎面砸来,从我的脸上滚落地下。

  我连忙弓着腰捡起来,一看,正是见证和陪伴我考研、读研、找工作和转行就业的《中国青年作家报》。刊载第一篇散文的那份报纸,封面积了一些灰尘,用手拂去后,纸张在灯光下微微泛黄。我席地而坐,用手展开报纸,低着头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豆腐块”。我一页一页地翻,终于在2019年02月26日第13版找到了名叫《叶绿素》的文章,那是关于自己遗憾错失军旅梦,一心想着曲线圆梦的独白。刹那间,当年得知过审,准备刊发的心情又重现了一遍,宿舍内的时间仿佛流成了一条倒淌河。

  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自2018年12月《中国青年作家报》创刊后到自己的作品见报期间,身边不少同龄写作者都早已“捷足先登”,开辟了新的成长天地。第一次投稿,是我学习写诗的第二年,诗歌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发表无门,散文又处于看多写少、眼高手低阶段,写作的信心就快见底了。好在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丝安慰和鼓励。“你好,是袁伟同学吗?《中国青年作家报》最新一期准备刊发你的来稿,有几个地方需要进行修改,稍后会给你发邮件,请注意查收……”几分钟后,我点开邮箱,打开文件,那篇文字小到标点,大到句子和段落划分都有批注,让我一时之间有些恍惚,以为自己又重新回到了高中时代,而word文档则是我的作文本。大概过了一周,将稿子重新投了过去,第一篇散文终于见报了。

  行将毕业,我写了一篇关于自己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文章,也许是因为写得有所进步,也许是赶上了毕业季这个时间点,又或许是运气使然,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用稿通知,编辑老师还添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提供一张关于导师在田间做试验的照片,说是配着文章一起发出来。见报的那天,同样是一个雨天,与《在雨中》的题目很契合,3000多字的空间,我放置了外貌、神态、环境、语言等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触动自己写下那篇文字的一切。后来学校举办毕业生征文,那篇稿子脱颖而出,让我获得一些掌声和鼓励。

  读研期间,因某些原因,导致一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待着,实验没有进展,论文无法发表,制定好的目标也就像中间掉了一环的链子,不再是一个有机整体。那段苦闷的时间,是在倾诉和阅读中度过的,陪伴我的依旧是《中国青年作家报》,每周二雷打不动点开电子页面,或在作者群里等着新一期的链接,读一读同龄人们都在关注些什么、写些什么,然后收藏起来,开始做自己的事情,等着晚上闲下来再细读别人是怎么写的。这期间,我在报上发表了《荞麦花开》《裁一截春光》《而蓝色是忧郁》等文章,《中国青年作家报》承载了文字背后的焦虑、苦楚、挣扎和希冀,像一个老朋友或者忘年交,在听完我的倾诉后轻轻拍一拍我的肩膀,让我的内心充盈着力量。

  “点燃青年创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学素养,坚定青年文化自信。”诚如办报宗旨所说,每次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和向它投稿的过程中,我都觉得自己在照镜子,看到差距,明白距离,同时也能找到提升的路径,获得再出发的信心和激情。以至于,在我南来北往、兵荒马乱找工作期间,都是在它的护送下。我习惯在考试和面试之前看一篇文章,“青年”两个字,像镇静剂一样使我不再紧张和焦虑,同时又像兴奋剂一样让我心潮澎湃,觉得自己肯定行。

  如今,五六年过去了,我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并没有随着空余时间的减少而终止,相反变得更加顽强,像一株从繁重工作和琐碎日常生活的夹缝中长出的野花一样,不惊艳,却自有专属的芬芳。我将这种味道,视作安宁。

  报纸一期期翻过去,仿佛看了一整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我与众多青年和师长们相遇又分别,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时分。这个夜晚,我对这份报纸有了新的认识,或许也可以看作我与自己与时间的和解——青年天马行空、激情四射;作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志向是作家的青年,是幸运的,深受眷顾,生活包容了他们稚和拙的一面。

  “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我只能深深地祝福你……”耳机里的歌曲不知道循环了多少次,但我知道与自己告别是一场漫长的旅途,因为一路有你,我并不会感到孤独。写下这些文字,我似乎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蝉,刚刚完成蜕壳,等待夏天黎明的到来,在广阔天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

  此生与书为伴

  张伟 河北衡水市饶阳县第二中学教师

  我从小喜欢读书,在我看来读书是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它在我生命中如同呼吸般自然而不可或缺,何时何地都难以割舍。

  小时候,家里并没有许多适合我读的课外读物,我从三四年级起,对家里能找到的每一本书,无论薄厚,都读得如饥似渴。回忆起来,那些书里既有一些图文并茂被叫作“小画书”的,又有一些很厚的大部头名著,字都认不全的我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去同学或朋友家借,遇到爱不释手的书,还会拿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其他物件跟人家交换。那时的压岁钱少得可怜,小伙伴们都用压岁钱买好吃的好玩的,我却经常毫不犹豫地拿着苦心积攒的压岁钱去买书。

  在书的滋养下,记不清从何时起,我写作文常能文思泉涌,下笔时感觉如鱼得水,流利畅快,好多篇作文都曾被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若干年后,我才明白正因为多读书,慢慢积累沉淀,才能为日后写作输出带来源源动力和不竭的灵感,也真正体会到了那句古训的奥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时候,于我而言,寒暑假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去书店看书。当时县城最大的公立书店是“新华书店”。我常在书店里一坐就是半天,书店里并未安置座位,我就蹲着或干脆找个角落席地而坐,捧着一本本书贪婪地读着,直到书店关门才恋恋不舍地起身。

  大学报到第一天,新生们兴奋地在校园里四处转,而我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校图书馆。当我看到一座高大恢宏的图书馆赫然矗立在眼前时,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此后的4年大学时光,图书馆便成了我的常驻地,除了上课、吃饭和休息,我空闲时间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里读书学习。

  美好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毕业时,同学们各自挥泪告别,心中都有百般不舍。那天,我望着月色下静默的图书馆,想着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纯净的学习环境,再也没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在身边朝夕相伴,心里默念着:别了,我的读书圣地!别了,我的精神家园!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工作之余我最大的爱好依然是读书。有同事说自己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静下心来读书了,很羡慕我的状态。我便庆幸自己初心未改,同时也决心要一直把书当成是自己最忠诚的挚友。

  光阴似箭,转眼间参加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我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拥有两个可爱的宝贝。正所谓言传身教,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一点不假。身边常有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看书,总爱玩电子游戏,我猜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父母本身吧。我很欣慰,两个孩子都像我一样喜欢读书,书架上摆满了我们一家人各自喜爱的书,读书和分享心得是我们茶余饭后最愉快的休闲项目。每逢节假日,我们全家都会习惯性地去图书馆看书,临走再精心挑选几本心仪的书,借回家继续阅读。

  徜徉书海,我如痴如醉,自得其乐。读的书越多,我越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毫不夸张地说,读书改变和重塑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而不思考其中的道理,读书而不践行其中的真知,书便成了海市蜃楼或空中楼阁。读书对我们的影响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绝不能急功近利。在它的悄然滋润下,我们的思想之树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到枝繁叶茂。

  随着时间推移,家中书架上书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丰富拓展,我相信,我和书的缘分也将一直延续下去。我有一个梦想,等自己老了能住在图书馆附近,即使步履蹒跚,还能有书常伴左右,足以乐享晚年。在我内心深处,早已把书视作自己永远的灵魂伴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阅读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