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粒小米如何书写8000年耕作传奇?

发稿时间:2024-05-22 13:59:00 来源:央视一套 中国青年网

  直到今天

  全世界81%的耕地仍然依靠自然降水

  它们被称为“旱作耕地”

  在这些地方

  天降甘霖、风调雨顺

  是获得丰收的重要条件

  旱作农业中流传着怎样的耕作方式?

  靠天吃饭的先民们

  又如何应对天时?

  内蒙古敖汉旗

  受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

  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水偏少

  且降水多集中在炎热的7、8月份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敖汉的坡坡岭岭、沟沟坎坎

  到处都是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杂粮作物

  形成了独特的旱作农业系统景观

  小米菜包

  是用敖汉小米制作的农家美食

  先将小米浸泡,蒸煮

  烹饪出香气扑鼻的小米饭

  接下来

  洗净菜叶

  将小米饭放在菜叶中间

  放上酱料

  卷起来即可食用

  小米菜包制作方便

  口感软糯,营养丰富

  深受当地人喜爱

  在敖汉人的一日三餐中

  小米几乎无处不在

  小米又叫“粟”

  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

  2002~2003年

  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考古学家发现了1500多个

  碳化的人工栽培谷粒

  这些谷粒距今7700~8000年

  其中,黍——也就是黄米占90%

  另外10%是粟,也就是小米

  同时,这里还出土了

  大量石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

  原始农耕生产工具

  证明8000年前敖汉的农业

  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而且存在加工系统

  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

  敖汉及其所处的西辽河上游地区

  是小米等粮食作物

  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降雨预示着春播开始

  敖汉的耕地大多实现了机械化

  但仍有很多像蒋春这样的老年人

  坚持用传统的方式耕作

  春种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

  谷子的播种在敖汉

  仍沿袭用马、驴拉犁开沟

  跟在后面的人用木棍敲击点种器中部

  种子就均匀流下来

  然后把农家肥均匀撒在播种沟内

  叫做“捋粪”

  然后及时覆土

  最后再用磙子镇压2~3遍

  旱作农业是一套活的系统

  如果5月前降雨

  可以种生育期稍长的小米、高粱

  如果6月才降雨

  可以种黍子

  如果直到7月才降雨

  可以种生育期很短的荞麦

  剪谷穗

  又称“削谷子”

  一手拿着谷子

  一手用刀具

  把谷子穗头剪下

  把剪下的谷穗摊开

  套上毛驴

  拉着碌碡转圈走动

  经过多次碾轧

  使谷粒从穗子上脱落

  用木锨把谷粒扬起

  借风力吹掉壳和尘土

  这个过程叫“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

  蕴含着经验和技巧

  扬场要看风向

  并掌握好木锨的角度

  在把谷子抛向空中时

  手腕往外一剪

  谷粒均匀散开

  落在上风头

  谷糠则在下风头

  随风势蔓延飘向远处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庄稼有了好收成

  农民们也要犒劳一下自己

  农家小院热闹起来

  大家一起动手

  搭起炉灶

  点燃柴火

  自家产的小米等各种杂粮

  用古老的石磨研磨出香醇的味道

  在主妇们手里

  小米与多种谷物、蔬菜搭配

  变成一道道敖汉特色美食

  金黄色的小米从掌心滑下

  宛如黄色的瀑布

  在桌面飞舞跳跃

  悉心拨开一粒粒小米

  解析出一幅幅生动的舞蹈剪影画面

  舞出美丽

  舞出精彩

  今天,从主食到菜肴、糕点

  敖汉的年轻人正用新的方式

  将敖汉小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摆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历经8000年的时代变迁

  北方旱作农业文明

  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档

  《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

  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原标题:一粒小米如何书写8000年耕作传奇?
责任编辑:白珂嘉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