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琴家濑田裕子:愿中日青年因音乐走得更近一点
发稿时间:2024-04-07 14:48:00 作者:马子倩 赵安琪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聊起在北京开演奏会,日本知名钢琴家濑田裕子用了“回”这个字。
身为中国知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遗孀,濑田裕子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热爱。1997年,她成为首位演奏《黄河》协奏曲的外国艺术家。过去几年,新冠疫情打乱了濑田裕子中日“两头跑”的生活节奏。直至再次“回”到北京,扑面而来的感觉不是陌生而是亲切,她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不能缺少中国”。
近日,濑田裕子与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音乐团的中国音乐家,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举行了一场以“樱花”为名的钢琴演奏会。现场前来观看演奏会的观众有些特别。约百位中日青少年和家长,与这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举办的演奏会适配度颇高。正式演奏前,濑田裕子对在场观众说,“希望我们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收获感动,这份情感将如绚丽的樱花一般,在中日两国孩子的心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日本知名钢琴家濑田裕子近日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举行钢琴演奏会。马子倩/摄
与中国年轻人打交道,濑田裕子并不陌生。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赴日演出的盛中国相识并结为夫妻后,二人多次同台,在中日两国的学校、医院等地举办慈善音乐会。濑田裕子还曾因在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外务大臣表彰奖。
盛中国于2018年因病辞世后,濑田裕子在悲伤之余,继承丈夫遗志,担起努力把手中音乐“接力棒”交接给下一代人的重任。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濑田裕子提出一个希望:愿中日青年能够因音乐对两国和彼此“更加好奇、更加向往”,或者说,走得更近一点。她笃定地认为,音乐可以联结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回望自己成长的路径:5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公开登台演奏、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后到欧洲多国研学……在濑田裕子看来,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不断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并从中获得启发和能量。即便现在网络资讯很发达,濑田裕子依旧建议,年轻演奏者应该行动起来,不断“走出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通过手机小屏幕看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濑田裕子的音乐世界始终是开放的。北京演奏会的曲目中,既有贝多芬的第八号奏鸣曲《悲怆》、舒曼的《梦幻曲》、德彪西所作《月光》等西方古典乐经典作品,也有日本经典民谣《红蜻蜓》和《樱花》,以及她曾多次与盛中国合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梁祝》。
濑田裕子在演奏《梁祝》。马子倩/摄
盛中国曾被称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中国人,生前演出场次可以“万”来计数。他还曾将原本是小提琴协奏曲的版本改编成钢琴伴奏,成了如今濑田裕子独奏版本的“前身”。濑田裕子回忆,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盛中国,走过中国不同地方,经历过中国不同发展时期,不是所有演出场合都具备与其他乐器和乐手协奏的条件,但盛中国认为,音乐应该被带到群众中去。
盛中国辞世后,为了适应钢琴独奏,濑田裕子对《梁祝》进行了进一步改编。濑田裕子说,如今10分钟的钢琴独奏版本,承载着盛中国的“精神”,也有她的理解和回忆。濑田裕子形容《梁祝》是“中国人的思乡曲”,演奏会现场,她用日文向在场日本青少年介绍《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故事。一曲毕后,濑田裕子望向天空,手指仍停留在琴键上。在讲述中国传统爱情传说的旋律中,她找到怀念先夫的寄托,也积蓄起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奋斗、积极向前的勇气。如今,濑田裕子虽已年过六旬,但她仍然在寻求“自我成长”,“不停地学习”。
濑田裕子在演奏完《梁祝》后,望向天空。马子倩/摄
演奏会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濑田裕子的语言体系中,日式和中式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关于本次演奏会主题——“樱花”的意象,和很多日本人一样,她认为樱花之美,在于其“转瞬即逝却又飘逸而去”。同时,“正能量”一词在采访中被她多次提及。濑田裕子希望,通过音乐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未来,她也希望与更多年轻人合作:“教学也好,一起探讨音乐也好,工作坊也好,演出也好”,“各种方式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