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外学者共话大国关系:“世界迫切需要‘回到’1945年”

发稿时间:2024-03-29 12:54:00 作者:马子倩 陈小茹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近日一场以“大国关系”为议题的讨论会上,来自观众席的5个问题,全部与“中美关系”有关。这既显示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牵动着人类的前途命运;也反映出在场中外人士对当前中美关系波折起伏的担忧和关注。

  3月26日至2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寻找共识点,创造确定性”,下设“大国关系”“国际热点问题”和“经济、技术与全球治理”三个分议题。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要合作,不要竞争”成为出席论坛多位中外学者共同的呼声。

  “世界迫切需要‘回到’1945年”,不止一位学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945年,灾难性的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成立,各国通过多边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在英国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理查德·萨克瓦看来,联合国70多年的发展进程,显示出各国可以合作,世界可以基于国际法等规则运转,“如今的冲突说明当前多边机构存在问题,但不代表世界应该放弃践行多边主义的初心。”

  作为公开环节首位正式发言的外国学者,曾任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代理助理国务卿、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亚太安全论坛主任董云裳(Susan Thornton)表示,稳定中美关系要做好三件事:继续高层交往,继续推动两国民众走动起来,推动中美在新兴技术、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上的相互信任。“不应以竞争视角来看待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与体育竞赛不同。”

  3月27日,北京,第六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举行。 马子倩/摄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也认为,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发出了稳定两国关系的明确政治信号。这显示出,若想稳定大国关系,需要各国表现出明确的政治意愿,同时停止不断“甩锅”的行为,关心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变化。

  和董云裳一样,出席论坛的不少外国学者都给自己取了中文名,这是他们希望与中国加强沟通的表现之一。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及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甘思德 (Scott Kennedy)呼吁,中美各方应该加强交往,相关决策者也应该为此提供支持。

  围绕如何让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形势“稳下来、好起来”,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是在场中外学者们寻找到的最核心的共识点之一。“每天去争论谁来引领(哪一方面),没有意义。应在具体合作议题上建立伙伴关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稼时(Thomas Fingar)说,当前摆在面前的很多挑战和问题都是超越国界的,比如核扩散、外太空治理等等,亟需各方不附加任何条件地交换经验,互相学习,共同应对。

  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专家,美国兰德公司唐氏中国政策研究主任黄志环(Jennifer Bouey)表示,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各方应该认识到,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把卫生健康问题“安全化”,疫情威胁的是每一个人的“安全”。2020年,黄志环曾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举行的有关新冠疫情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除在科研上应与中国密切合作、向中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外,也应考虑和中国共同制定信息分享与合作计划,防止新冠疫情在全球发生大规模蔓延。

  时至今日,黄志环仍然认为,中美两国坐下来、开诚布公地交流,这非常重要。

  有声音认为,近年来俄乌、巴以等地区冲突的爆发,让全球合作变得更加艰难。韩国世宗研究所所长李相贤并不这么悲观,他表示,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当前国际治理机制出现了“混乱”甚至“失灵”,但这恰恰说明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责任重新为实现“良治”而共同努力。

  恐怖主义威胁也是悬在全球头顶的另一个警钟。近期,从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厅恐袭,到巴基斯坦达苏恐袭,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似有抬头迹象。“没有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李莉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道。

  李莉指出,“9·11”恐袭事件后,俄美曾经重建反恐合作,很多国家自发团结在一起,令人记忆犹新。对于这次莫斯科恐袭,如果想要认定嫌疑人身份,必须要加强各国在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发声,表示将全力协助调查此次莫斯科恐袭。

  李莉说,“你不知道哪一天恐怖分子的枪口就会对准你,所以反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3月27日,北京,第六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李莉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马子倩/摄

责任编辑: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