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非遗有新人|顾传敬:千年灯彩亮秦淮

发稿时间:2024-02-23 20:30:00 来源:荔枝新闻 中国青年网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金陵故里,秦淮灯会。穿行于十里流彩间,看的是万家灯火,忆的是六朝风韵,品的是浓浓年味。

  在秦淮灯会青年传承人顾传敬的记忆里,年味更是与花灯紧密相连。从五六岁起,他就跟在父亲顾业亮身边学看制作花灯,每当父亲开始为一年一度的灯会忙碌起来时,也就意味着春节临近了。

  秦淮灯会的魅力在灯彩,花灯虽小,提在手里、传承下去就是1700多年的历史,素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今年新春,国家文旅部将“点亮中国灯”——首届全国灯彩联展主场选在了南京,第38届“秦淮灯会”迎来全国150余件灯彩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正书写着新的璀璨。

  灯影灼灼映古今

  “以前我家就住在城墙附近,那一片是南京灯彩手艺人的传统聚集地,明朝时最多有500户人家制作灯彩。”漫步在秦淮河畔的老街巷里,顾传敬的思绪由古及今,回忆起小时候初次跟随大人赶集卖花灯的情形。

  那时正值小学六年级,天刚蒙蒙亮,顾传敬坐上父亲的三轮车赶往夫子庙广场抢占卖灯的好位置,一站就是一整天。儿时他最喜欢秦淮灯彩的传统样式——兔子灯,“有四五十公分那么大,灯下面带轮子,可以拖在地上走,里面放着蜡烛,牵在街上很炫酷。”卖灯间隙,他常拉着父亲扎制的兔子灯各处逛,有时蜡烛被风吹灭了,跑到附近摊主跟前借个火光就能续上。

  上世纪90年代孩子拉着兔子花灯欢快奔走 图源:南京秦淮区文化馆

  在顾传敬的印象里,起初卖灯的手艺人只集中在夫子庙的大成殿、江南贡院一带主街上,后来秦淮灯会越办越大,各色花灯渐渐从夫子庙亮至老门东、城墙。今年,秦淮灯会在白鹭洲公园、夫子庙核心景区设立了七大展区、330组灯。年复一年,美轮美奂的秦淮灯彩成为南京独具特色的新春盛景,是常看常新的节日记忆。

  “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不到夫子庙买一盏花灯,等于没过好年。”顾传敬说,过年赏灯是南京人割舍不掉的情结,也日益吸引着八方来客,这项习俗由来已久。

  秦淮灯彩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东吴时期,起初为皇家放灯表佛之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灯彩逐渐兴于民间。东晋习凿齿的《诗灯笼》有曰:“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这是南京地区有关灯彩的最早文献记载。唐宋时,张灯时间由原来的一夜变成了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共三夜,后又增至六夜,秦淮河一带逐渐显现出早期元宵灯市的雏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大力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将掌灯时间延长至十夜,还出现了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乘画舫览夜景等新娱乐活动。

  近代以来,灯彩发展曾一度沉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秦淮灯彩翻开新的一页。1977年春节,夫子庙首度恢复灯市,至1986年,南京市恢复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并延续至今。

明代古画《上元灯彩图》(局部)

  提及秦淮灯会,人们常常会想起一幅绘制于明代的《上元灯彩图》,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张挂着造型迥异、栩栩如生的各式灯彩。今年,秦淮灯会以这幅古画为创作主题,复刻了画中所示偷吞龙珠跃龙门的鳌鱼灯、还原了巨鳌背负海外仙山的《鳌山国泰》灯组,在科技元素的加持下,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跨越600多年的时空,昔日图中所绘盛况重新映照在了秦淮河畔。老门东内打造的《神龙在天》灯组将龙身盘成了24道弯,对应着新到来的2024年,行走在摇曳的龙腹下,宛若穿行于流光溢彩的天际。

  “上元灯会起源于明代,是秦淮灯彩甲天下的标志,今年我们灯会总体以此为灵感,既融合了北方的‘气势磅礴’,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是秦淮灯彩跨界融合的一次尝试。”担任本届秦淮灯会艺术总监的顾业亮说。

  择一艺传承千年文脉

  夜晚临近十点,顾传敬还埋头在父亲的灯彩厂里钻研一盏飞龙造型的传统花灯。隆冬时节,铁皮屋顶撑起的厂房内更添寒意,坐定不一会,两只脚便开始冻得发麻,他对此早习以为常,节庆灯彩中不乏有“体格庞大”的大家伙,时常需要在寒冷的户外制作。

顾传敬与父亲顾业亮研究花灯扎制技艺

  一间厂房承载了顾传敬太多的年少回忆,也让他对灯彩有着复杂的情感,一面着迷于它的流光溢彩,每年春节前夕去看父亲做的灯总有不一样的惊喜;一面也不免埋怨灯彩抢走了父母太多陪伴的时间。他印象里,母亲总是穿着厚厚的棉袄,坐在桌前借着昏暗的灯光一盏接一盏裱糊,父亲则是最晚从厂里离开的那一个。学生时代顾传敬时常孤零零地在家等父母,直到听见钥匙转动才能安心睡下。

  他的父亲顾业亮从8岁起随父学习灯彩技艺,后又拜在著名灯彩老艺人李桂生的门下,从事灯彩创作五十余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复办秦淮灯会,时年24岁的顾业亮参与其中,此后没有落下任何一届。如今,儿子顾传敬也加入花灯制作的行列,“由看到、想到,经由手上扎制变成现实,越做越投入,感觉融入到父亲的世界里了。”

  “秦淮灯彩称得上是多种非遗技艺的集合体,每一个步骤都有学问。”顾传敬说,拿秦淮灯彩经典造型荷花灯来说,需要经过62道工序才能让竹片和纸张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荷花。成为灯彩匠人,不仅要会劈竹子扎骨架等木活,还要掌握绘画、书法、剪纸、浸染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不怕苦的钻研劲和艺术想象力。

  上大学后,顾传敬开始正式接触花灯制作,一边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如何系统制作花灯,一边随父亲走进大学校园,担任同声传译,向高校留学生们展现灯彩的非遗魅力,前期准备英文展示课件时,顾传敬第一次完整了解了秦淮灯彩几经兴衰、千年不辍的发展历史,更加深了他对花灯制作的兴趣。

  顾传敬记得,最初学做花灯时,“自己多少有点眼高手低,一门心思全扑在怎么让花灯的造型有所创新,如何将二维图纸转化为3D现实”,为此他想到将建筑专业所学的三视图运用其中。“一开始觉得做灯很简单,拿着铁丝就去兴冲冲地照图凹造型了。”但开工没多久,顾传敬就尝到了挫败的滋味,厂里的老师傅告诉他,做灯是很严谨的,哪个位置打点,具体长度多少都需要经过精确度量,说罢交给他一项任务,做200个圆圈来。

  “做到50个的时候手已经累到不行了,100个的时候手基本动不了,后面的纯瞎弯,当时成品率还不到10%。”老师傅告诉他,以10公分的圆为例,备料要以10公分乘3.14,由此才能保证弯制的圆不会变形。

  大学毕业后,顾传敬从事起建筑监测方面的工作,每天下班依旧坚持来灯厂帮工学习。七百多平的厂房里,一大家子亲人齐上阵,灯彩设计、材料采购、制作、安装、维护等一系列步骤被分派给六个家庭,其中也包括顾传敬组建的小家庭。

  秦淮灯彩古为今用

  2020年春节,恰逢顾传敬和妻子也即将迎来鼠宝宝,顾传敬便想着用花灯给未出世的孩子送一份礼物,以童年记忆《舒克和贝塔》创作了两组动画人物造型的花灯,并意外在当年收获了一众喜爱。

顾传敬制作的抽象风格生肖牛灯

  参与灯彩制作以来,顾传敬不断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革新花灯造型,将古建筑和神话故事融入其中,创制出漫画形式的半浮雕灯彩,再现《山海经》的月神常羲,还尝试融入西方绘画风格,制作了一盏抽象派风格的生肖牛灯。

  父亲顾业亮虽赞赏年轻一代敢于突破创新,但对于传统仍有自己的坚持。他时常告诉顾传敬:“非遗传承人要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秦淮灯彩历代传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把传统的根扎住,坚守本土记忆和传统文化风格,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个人的诠释和解读。”

  这样的感悟源自于顾业亮在海外推广秦淮灯彩的经历。自2006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顾业亮作为其国家级传承人,担负起让花灯“走出去”的使命,曾连续八年在异国点亮花灯,与当地人一起过春节。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向德国莱比锡市市长赠予过一盏亲手扎制的荷花灯,市长连声称赞“纸的东西也能做得如此精致”。海外友人对花灯的喜爱让顾业亮深切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

  顾业亮扎了一辈子灯,年轻时曾凭借一组创新的仙鹤灯在展出时一鸣惊人,并受邀成为南京夫子庙工艺灯彩厂的传艺师父。随后,他不断钻研秦淮灯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制作骨架的竹篾换成铁丝,用绸布、绢纱代替棉布纸裱糊,以LED灯替代了蜡烛,融合声、光、电等艺术形式让秦淮灯彩“活”起来。

  数十年来,顾业亮见证了秦淮灯会日渐兴盛,南京复办灯会初期,仅在夫子庙核心景区布展,后来逐渐延伸至十里秦淮河、明城墙,从而实现了“水陆空”立体布展,随着“夫子庙-老城南”保护建设不断推进,灯会规模进一步拓展至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地,现代科技元素也为一届届灯会增添着全新的观赏体验。

  今年春节,顾业亮久违地与家人一起过了个团圆年。夫子庙棂星门前悬挂有三盏大型荷花灯,是节前顾家人协力打造的。逛灯会时,顾传敬特意带着父亲和儿子一起在棂星门前合了张影,顾传敬的儿子叫作顾万年,这个名字寄托了一家人的希望,“秦淮灯会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直至万年万代。”

  灯月遥相望,人间共良辰。游船花灯编织成如梦似幻的璀璨夜景,南京城的年味流淌在秦淮灯彩的阑珊处,最终落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原标题:非遗有新人|顾传敬:千年灯彩亮秦淮
责任编辑:白珂嘉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