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2023,青年阅读的潮水涌到了哪儿

发稿时间:2023-12-26 06:1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钟的 中国青年网

  视觉中国供图

  读者的选择是时代的指针,分析公众阅读趋势,就是为了呈现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

  ——————————

  2023年,你的书架上又增添了哪些好书?哪些新书让你手不释卷?临近岁末,不妨盘点一下自己过去一年的阅读,让读书的收获有所沉淀。而从宏观层面看,图书的出版与销售情况,也被誉为文化潮流的晴雨表。随着各家文化机构、图书销售平台发布年度图书榜单,不仅“书虫”们获得了可供按图索骥的书单,也为分析社会心理提供了遵循。本文通过参考年度图书销售数据、好书推荐榜单,总结青年阅读趋势,并借此勾勒出年轻人文化消费与思想脉动的一个时代侧影。

  文学阅读:地域书写继续出圈

  以“新东北作家群”为代表,地域书写依然受到热烈关注。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籍青年作家的作品,无疑在严肃文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新东北作家群”的名单还在不断增加,显示出这一群体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今年,同样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杨知寒以中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获得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词评价称,“以冷峻犀利的笔触将故乡冻结,然后退开一步,用舌头轻舐,温热的血肉粘于冰冷”。

  这代青年作家,并不刻意强调传统文学写作与大众传播的界限,相反,他们中一些人有意识地融合文学与影视,展现出跨界创作的能力。“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在今年热播悬疑剧《漫长的季节》中,班宇作为文学策划和同题小说作者,贡献了一首被网友反复引用的诗歌。需要注意的是,剧版《漫长的季节》并不是对原著的改编,而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种原著作者深度参与影视作品的“重新书写”并不多见。当然,作家在影视领域的角色变化,也继续带动着社会对文学本身的关注。

  在通俗文学阅读中,融合历史与传统文化题材的“古风”写作赢得不少拥趸。年轻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历史细节的探究欲,是这一阅读题材长盛不衰的前提。这些作品并非就历史而写历史,还投射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判断。豆瓣2023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榜单排名第一的作品《太白金星有点烦》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特征,作者马伯庸在不改变《西游记》结局的基础上,融入对职场生态的批判性思考,让读者产生当下的共鸣。

  2023年,公众的外国文学阅读进一步呈现多元气象,反映出新一代读者日益宽阔的国际视野。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的《无尽的玩笑》简体中文版姗姗来迟,这部鸿篇巨制也常被拿来与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加迪斯的《承认》和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相提并论。此外,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艰辛时刻》, 意大利作家、“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埃莱娜·费兰特的《被遗弃的日子》,也是畅销榜上的常客。

  非虚构阅读:回归质朴平实的大地

  作为新兴业态从业者的代表,外卖员、快递员时常登上网络平台的“热搜”。他们的身份、处境也得到深入阐释,进入公众非虚构阅读的视野。《我在北京送快递》进入多家机构的阅读榜单,更荣登豆瓣“年度图书”第一名的位置,成为年度现象级非虚构作品。作者胡安焉当过保安、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自行车店销售、网店工作人员等不同职业,他将自己在北京送快递等打工生涯的体验写成此书,以“个人口述史般平白朴素的风格”受到读者认同。

  过去一年,很多文化老人离开了我们。在《呼啸山庄》译者杨苡的最后时光,她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出版,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从前的优雅”。很多人记得,在纪录片《九零后》里,杨苡在接受采访时播放的英文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黄永玉先生的离世,让《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终成文学史上未完成的遗憾,不过,散文集《还有谁谁谁》的出版,已让先生“终于可以睡好觉了”,也带领读者见证一代文化人的肝胆情义与热血青春。

  伴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普类读物成为公众阅读书单的重要组成。2023年,“无穷小亮”的《海错图笔记》系列迎来收官之作,作者通过20篇笔记展示了鱼类、贝类、兽类及海洋植物的鉴别及物种介绍。经历了新冠病毒感染对公共卫生的巨大冲击,公众对医学的信息需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美国华裔医学教授温麟衍博士的《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呈现了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的缺陷,以及专业人士的科学性和政治立场的冲突。通过阅读这些科普类的非虚构作品,青年读者得以更理性客观地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

  社科阅读:学术写作如何服务于公共生活

  今年年底,知名民营书店万圣书园的搬迁,成了不少读书人关注的大事。搬家之际,万圣书园小范围发布了开业30年来的年度图书榜单。多年以来,这家书店的图书月排行,被公认为具有社科阅读趋势的风向标地位。今年以来,常居万圣月排行前列的社科类著作有《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等。

  这些社科读物的作者,虽然都具有象牙塔里的扎实学术背景,但都通过作品表达了服务公共生活的意愿。《翦商》的作者、青年历史学者李硕长期关注历史地理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他也用实际行动“用脚丈量历史的尺度”,今年2月突发疾病时,他正在巴基斯坦进行田野考察,“带着问题”“非常接地气”也是不少业内同行对他的评价。与之类似,武汉大学杨华教授所著《县乡中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县域治理”,展现了新生代学者扎根乡土做学问的毅力与担当。

  在青年读者熟知的“学术明星”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漫长的余生》通过书写普通人的微观历史,讲述被忽视的故事,“见微知著”地呈现历史的本色。他近期出版的学术随笔《月亮照在阿姆河上》,则代表了一种学者视角的旅行写作,在中亚渐成中国游客热门旅行目的地的当下,罗新的作品有效地弥补了旅行者的知识空白。在与历史学者王笛的对谈中,罗新明言:“看历史,换个视角就会看到很不一样的风景。”

  在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的经济形势下,年轻人更频繁地关心国家经济大势,也关心身边的经济。复旦大学教师兰小欢的《置身事内》,在这两年的不少阅读评选中频繁亮相,显示了读者对中国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关切。这本分析解读中国财政体制的社科类著作,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帮助读者“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成为畅销书并不让人意外。

  读者的选择是时代的指针,分析公众阅读趋势,就是为了呈现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不过,仅以一篇文章概括“青年阅读潮流”,难免挂一漏万。与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属性更加显著的排行榜不同,如果把各家机构的年度阅读榜单放在一起比较,只能发现重复的书目是少数、不重复的书目是大多数。话说回来,开卷有益,一个人的阅读选择,从来不必刻意追求潮流,只求读有所得、无愧于心。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2023,青年阅读的潮水涌到了哪儿
责任编辑:张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