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包鋆丽
在求职过程中,岗位错配会降低求职效率。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能力、期待之间的错配,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一个难点。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为更好地帮助求职者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61.1%的受访青年建议求职平台开放“公司点评”类板块,对相关企业多维画像,58.0%的受访青年建议相关部门为求职者提供权威的企业信息归集平台。
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可寻求老师指导或与同辈交流疏解压力
“我是双非院校的学生,加上没有相关的实习经验,在就业市场上没啥竞争力。”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刘琪说,身边有的同学保研了,有的已找到工作,自己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因此产生较大压力,但她一直在努力调整心态,“我一直告诉自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没什么大不了,我迟早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一些好的岗位,对学历要求高。”北京某高校大四应届生方凯泽投递简历时经常因学历被卡,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尝试,“经历了秋招以后,我感觉岗位还是很多的,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比如一些公司的招聘启事没有写明学历、专业要求,可能工作的专业性不强,但求职者不了解情况,担心专业不对口或不符合对方的预期”。
方凯泽还觉得,面试时招聘人员问的一些问题对于应届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作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考虑问题的思路会更加全面,而我们学习这个专业只有三四年,有时可能听不懂面试官在问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就业指导老师杨帆说,当下求职竞争比较激烈,当学生投简历得不到回应时,可能会迷茫继而心态失衡。这时老师首先会告诉毕业生现在的就业形势,让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求职战线可能拉得长一些,不用太着急。其次也会建议学生找就业辅导老师指导,或同学之间聊聊,找同辈群体疏解压力。
58.0%受访青年建议相关部门为求职者提供权威的企业信息归集平台
为更好地帮助求职者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61.1%的受访青年建议求职平台开放“公司点评”类板块,对相关企业多维画像,58.0%的受访青年建议相关部门为求职者提供权威的企业信息归集平台,54.8%的受访青年建议秉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单纯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来做衡量,52.4%的受访青年认为“搜什么企业和岗位都有人劝退”,要学会甄别网上的信息和评价。
方凯泽认为,在求职中要多搜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信息,有一些人会把自己的求职经验分享出来,也可以作参考。
“我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同学专业成绩好,但可能只擅长理论知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不强。”方凯泽认为,求职者要认清自身的优势,进而为自己做初步的职业规划,如果不看好专业所属行业的前景,可以先了解其他行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结合自身优势再判断有无朝这方面发展的可能。
“目前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找不到工作并且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如果能知道自己在求职中的问题,就能减少一些迷茫,所以我们会帮他们做一个梳理。”杨帆说,专业的就业指导很有必要,可以帮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学校有开展简历辅导活动,我经常强调简历的重要性,也会督促同学们做好简历,因为在求职中简历确实是敲门砖”。
“最开始我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写到简历上,后来发现应该把目标企业要求的内容写上去。于是,我开始拆解每个岗位的要求,最开始特别痛苦,分析了一天,才七凑八凑,凑出一版简历。但熟悉后就写得越来越好了,获得面试的机会也多起来。”刘琪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但不断地想办法解决,慢慢地就会有所改变。
“如果是简历的问题,就修改简历,如果不会面试,就做面试辅导。”杨帆说,如果这些都没问题,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就会进一步分析其他的方面,比如是不是求职定位没找准、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降低期望或调整赛道。
刘琪会把自己做成的事都写下来。“这样就大致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光了解自己还不够,找工作还要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梳理完自己后,我在招聘软件上对照岗位分析,看哪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是我能做的,或者努力能够到的,进行岗位的匹配与筛选”。
“确定好能投的岗位后,接下来就是为岗位蓄力,准备好简历,争取拿到入场券。”刘琪说,找工作有时像开卷考试,企业需求是公开的,要做的是根据要求查漏补缺。“比如我想做运营方面的工作,这需要相关工作经验,我就边找工作,边实习积攒经验,把该准备的准备好,找工作才会更有底气”。
此外,42.9%的受访青年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38.8%的受访青年建议背调做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实际体验更重要,30.9%的受访青年建议锻炼综合素质,真正提升求职竞争力。
杨帆介绍,就业指导最基本的理论是人职匹配。个人与岗位的有效匹配,一方面体现在简历、笔试、面试体现出的个人能力和工作要求的匹配,另一方面体现在自身需求和工作回报的匹配。“我觉得这两个都很重要,一方面反映了组织的满意度,即工作单位觉得求职者的个人能力能否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个人的满意程度,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很注重个人的满意程度。”
受访者中,00后占36.1%,95后占28.9%,90后占35.0%。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琪为化名,侯中杨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