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北京:年轻人才引进村,乡村振兴注“活水”

发稿时间:2023-12-15 13:05:00 作者:尹希宁 张敏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记者 张敏

  眼下,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的头茬草莓已经陆续分拣包装,不久后,这些草莓将销至东城区的街道社区、大兴机场航站楼,甚至“坐”上飞机去往2000多公里外的福建厦门。

  如果时间倒回两年多前,刚从大兴区人力社保局走进东麻各庄村的高巍会说,“真干不了”。如今,村民用朴素的话证明了这位“草莓书记”的成绩,“高书记,希望您留下来”。

  近期,北京为破解农村后继乏人问题,扎实推进村级后备人才星火计划,进一步拓宽后备人才来源渠道,优化后备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师一徒”结对联系和轮岗锻炼制度,按照每村至少2人标准,培养储备村级后备人才8000余名,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专学历农村人才。

  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批批应届毕业生、第一书记、乡村“能人”等走进乡村,在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念好乡村振兴的“致富经”。

  将“能人”引进乡村

  2021年,高巍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走进榆垡镇东麻各庄村。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显而易见:东麻各庄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没什么产业基础,怎么办?

  高巍想过,自己的老家庞各庄有西瓜,临近的采育镇有葡萄,安定镇有桑葚,能不能在榆垡镇也写打造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高巍带领全村首次“集体创业”——盖大棚、种草莓。

  从“真干不了”到“我先上”,高巍带头爬过大棚顶部的塑料膜,也见过早上四五点钟的草莓基地,克服了草莓无土栽培、施肥、滴灌等难题。

  2022年,成功上市的草莓给村里挣来了20余万元,带动村内15人就业,高巍也得到了“草莓书记”的响亮名号。

  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第一书记高巍与村民在草莓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摄

  如今,对东麻各庄村村民来说,草莓苗育出了硕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而对高巍来说,自己干出了成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除了高巍这样的第一书记,大兴区还通过“四个一批”模式培养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大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陈锦鹏介绍,大兴区“科班”培养一批,农村工作助理员招聘一批,“双培养双发展”一批,学历教育提升一批,切实加大村级后备干部人才选拔培养力度。

  目前,大兴区共储备了1128名村级后备,40岁以下达83%,大专以上学历达80%,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亮正是科班培养的一员。以前,王亮主要从事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作为区级科班培养的带富能手回村后,王亮带领村“两委”开展综合整治,拓宽道路、新建文娱设施,有效改善村庄环境。

  今年,三间房村还加强校地对接,邀请硕士、博士参与村庄规划、基层治理等工作。例如,在三间房村鲜花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乡村对接的农学博士从项目布局、鲜花选种、销售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帮助村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亮介绍村里新建的公共文化驿站。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摄

  村民出课题,人才进村出点子

  比起第一书记、回村能人,顺义区后沙峪镇95后邵佳琦还是乡村治理的“新兵”。邵佳琦告诉记者,2022年毕业季,他了解到老家顺义区后沙峪镇自主招录村务工作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考试。经过层层选拔,他成功加入了大学生村务工作者队伍。

  进村工作一年多,95后邵佳琦对乡村的了解更立体了:上学时,他更多的是关心哪儿盖了新楼,哪儿修了新公园;成为村务工作者后,他时常琢磨着,村民关心的设施背后,需要盘活哪些乡村产业,推动哪些发展项目。

  据了解,今年3月,顺义区按照“区招、镇管、村用”原则,每村至少配备1人,面向全市公开招录35周岁以下大学生村务工作者,择优选聘与顺义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优秀年轻人才,共有3300余人踊跃报考,经过层层筛选,共有419名35周岁以下大学生村务工作者脱颖而出、回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邵佳琦工作的后沙峪镇,实施“峪才工程”,广泛吸纳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优秀人才,梯次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库、优秀青年人才库、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以镇属16个村户籍人员为重点,面向社会启动“返乡计划”,推动后沙峪本地户籍优秀青年返乡回流,助力家乡建设。

  邵佳琦说道,过去的一年中,与村民打交道的次数多了,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对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的理解。例如,一些村民通过便民热线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政策规定与法律法规的解读,而邵佳琦是机器设计制造相关专业出身,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读不够深入。这样一来,邵佳琦一边与专业人士以及多个部门进行交流沟通,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钻研,以便更好地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从校园走进乡村后,邵佳琦在“实战”中一步步打磨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

  顺义区后沙峪镇村务工作者邵佳琦通过便民热线回答村民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人才传帮带助力后备干部成长

  打通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全链条,做足引好才、育好才、蓄好才的工作是关键。

  在陈锦鹏看来,给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发出任职的“承诺书”。以大兴区“新国门·青苗”百名书记后备培养计划为例,后备人才选拔前期经过层层考察,进入培养名单后再通过定期培训、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向支持、定时跟进、定绩使用等举措,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培养村级后备力量。

  王亮还记得,自己当上村党委书记之前,还经历了三个月的全脱产培训,包括集中理论灌输、机关轮岗感悟、基层拜师学艺、回村实践锻炼等四个阶段。

  今年9月,顺义区还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发现、选拔、培育、使用闭环机制的意见(试行)》,推动农村干部队伍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顺义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武卫鹏介绍,此次出台的新机制,总结了近年来探索出的经验做法,通过“五种方式”选人、“五个步骤”察人、“五定机制”育人、“五项措施”用人,构建村级后备干部全周期培养机制,竭力打造一支“能扎根、肯干事,有情怀、善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

  顺义区南彩镇柳行村党支部书记陈燕革5年前放弃创业,回村再就业。如今,陈燕革已经从乡村治理的“徒弟”变成了“师父”,在她身后,85后、90后的“新徒弟”也已成为充实农村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陈燕革看到,年轻力量扛起环境整治、建房审批、创城等工作的担子,“现在村里的老人都反过来听年轻人的,年轻人用实心办实事儿。”

  南彩镇河北村党支部书记金治国也对这样的传帮带深有感触。2016年,他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时,老一批村“两委”平均年龄为60岁,最年轻的干部44岁。如今,金治国常把注重新鲜血液的输入、后备干部的培养放在工作清单的重要位置,连续培养一名85后、两名90后村干。

  据了解,截至目前,顺义区已储备后备干部955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为65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45人,正职后备干部267人,有效充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