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草原》剧照
《天边的草原》是一场跨越2700多公里,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到广东汕头的青春之约。
12月2日-3日,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2023年度集中活动期间,由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策划、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出品及演出的话剧《天边的草原》在广东省汕头市林百欣会展中心上演。
该剧聚焦在内蒙古自治区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以主人公赵娇云和男友高文天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两代西部计划志愿者放弃大城市优厚条件,来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有着“天边草原”美誉的乌拉盖草原服务,并扎根于此的故事。
该剧不仅刻画了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基层的真实场景,又探讨了服务期满后,志愿者是回到城市还是继续留下的现实问题,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据了解,该剧于今年4月26日在呼和浩特市首次演出,曾荣获第三十七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这部剧缘起于该剧编剧、导演乔轲的一次出差。2016年,乔轲第一次来到乌拉盖,在对接工作中认识了在乌拉盖管理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的年轻人包涵。
“工作能力强,待人接物有礼貌。”这是包涵给乔轲留下的最初印象。之后,他发现包涵并不是内蒙古本地人而是来自吉林省。“为什么没有选择留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大城市,而是来到乌拉盖?”在乔轲的印象中,乌拉盖是个常住人口仅两万人左右的小地方,完全比不上大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
通过包涵的介绍,乔轲第一次接触到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群体。大学毕业后,包涵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乌拉盖,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爱人,两人一起留在这里。“可以说是西部计划让他们把爱情和人生绑在了一起。”
乔轲意识到这是个值得挖掘创作的故事。于是,经人推荐找到了内蒙古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杨国奇。
“自内蒙古实施西部计划以来,有近三分之一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扎根到了基层,并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通过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特别是通过乌兰牧骑这种‘富有志愿精神’的文艺形式展现,一定很有意义。”明白乔轲的来意后,杨国奇也非常激动。
在内蒙古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团锡林郭勒盟委的帮助下,乔轲开始大范围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历时3年创作出《天边的草原》剧本。
话剧舞台上的赵娇云是无数个包涵的“合集”。经过采风,乔轲和导演刘昊发现不少服务期满后在当地基层扎根发展的志愿者都是恋人关系,“对理想的追逐、爱情的追求,或者另一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让他们最终选择了西部计划”。乔轲说,他们最终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作。
不过,乔轲并没有将现实中的志愿者直接照搬上舞台,而是在赵娇云身上赋予更多现实意义。
赵娇云原为班级优秀学生,她放弃保研资格,来到乌拉盖草原,在这里她参与支教、帮扶学生,一干就是多年。在她的影响下,男友高文天也来到乌拉盖工作。但一直坚定留在乌拉盖的赵娇云在女儿即将上学时动摇了,她希望搬到大城市工作,可彼时高文天却已经成为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不愿意离开。在双方矛盾激化过程中,赵娇云道出了身为母亲的考虑。
谈到这样设计的原因时,乔轲告诉记者,他希望“从剧中人物角度来说,尽可能地做到有血有肉,避免标签化和口号化”。
类似的精心设计在第四场戏也有所体现。留在乌拉盖10年后,高文天的大学同学来看望他。话剧中并没有直接让高文天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一段解决同学矛盾的小插曲引出同学们感情真挚、各自已有所成就的身份信息,为后续劝解高文天作足了铺垫。
乔轲说,这样一条复线情节,让人物更丰富,也更能被理解。
《天边的草原》展现的是志愿者群体。所以在突出男女主人公的同时,也着重塑造了其他几位主要角色。唐堂就是其中之一。
话剧中唐堂是与赵娇云一起来到乌拉盖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家庭条件优越,家里人几次要求他回去但都被拒绝,最终他选择扎根在乌拉盖。“通过唐堂这个角色我们想向观众表达的是一种青春的勇敢以及草原的包容,不管从哪里来,都希望他们留下来,把草原当作自己的家。”乔轲补充说。
《天边的草原》是乔轲与刘昊合作的第三部作品。他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的演职人员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最大的困难就是全部演员跨界演出,都是声乐和舞蹈演员来演出话剧。对于演员来说都是第一次,对我们导演组来说也是第一次。”不过,他觉得这样的挑战值得,他希望《天边的草原》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群体,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
“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在这片‘天边的草原’上,追逐着梦想,思念着故乡,收获了爱情,获得了成长。”在杨国奇看来,这部话剧体现了一代代年轻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当代青年的奋斗足迹和精神风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