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大地艺术节作品《大地调色盘》。
法国艺术家福乐(Florian Virly)创作的作品《五光十色》。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于欣可设计的作品《滢迎》,以黄松峪水库桃花水母为灵感。
青年艺术家冯至炫创作的作品《镜像分界》。本组图片均为徐利提供
周末,23岁的骑行爱好者徐明来到位于北京东部的平谷区黄松峪乡,参加第八届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黄松峪乡。上一次来这里骑行是在今年7月,没想到两三个月的时间,黄松峪一带有了不小的变化。
骑行至黄松峪水库西路附近时,徐明远远看到一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色彩。随着他逐渐靠近,震撼感也越来越强。原来,这是黄松峪乡首次以“大地艺术节”为主题举办的旅游季活动。这片色彩斑斓的景象,是艺术节中的一个作品——《大地调色盘》。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不仅为徐明和他的朋友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更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体验,成为他们此行的意外之喜。
用艺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这种被称为“大地艺术”的流派,探索的是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常采用自然环境中的材料进行创作。本次大地艺术节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师、文化跨领域研究博士徐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举办此次大地艺术节,他带领1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深入乡村、山野调研和创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作品的色彩和内涵提振这片土地的精神,让它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让乡民和游客直观地感受到‘大地艺术’的魅力。”而他更深层的愿望是通过艺术来调节乡村的时空维度,改善乡村面貌、社会关系和文化生活。
“既能重新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又能与当代国际艺术思潮相链接。”徐利说。带着这样的定位,艺术家们在黄松峪乡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创作,最终呈现出56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
《大地调色盘》是徐利的得意作品之一。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这件作品是受路边水泥覆土网格的启发而创作的,他将不同颜色的天然布料“填入”水泥网格中,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近距离观赏,则能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美感。
在徐利看来,“大地艺术的创意应当尊重自然生态平衡,顺势而为之”。黄松峪乡现存的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如石林、沟壑、水库、长城等,在艺术家们看来,乡村原有的样貌本就是一种艺术。
大地艺术节上一件名为《滢迎》的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件作品由天津师范大学教师于欣可设计,其灵感来源于黄松峪水库的“水中熊猫”桃花水母。作品将淡彩色纱网构建在一小片洼地之上,远观给人一种轻盈飘浮之感,近看则有金属点缀,闪烁着微光。
乡村的历史文化同样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青年艺术家麻进创作的《前辈的荣耀》,放置在当地一座纪念水利工程的文物“水利桥”附近,座桥上刻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字样。艺术家想象着在当时物质条件贫乏的情况下,人们却充满干劲的场景,于是模仿皮影戏的效果,通过耐候钢板塑造出劳作人民的形象,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来自法国的国际艺术家福乐(Florian Virly)创作的作品《五光十色》位于刁窝村的公共空间。艺术家通过现场观察、体验村民和谐的社区生活,萌生了“向黄松峪生活的和谐与丰富致敬”的创作灵感。“十种颜色象征着‘完美’‘完成’。”福乐解读说,“《五光十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装置,它生动展现了黄松峪的美丽村庄生活,是对村庄和村民们的爱的表达,是对简单、美丽的日常生活的庆祝,也是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象征。”
青年艺术家冯至炫的《镜像分界》,灵感源自北京黄松峪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交通工具公交车。将一辆闲置在山谷中的巴士车从前到后纵向一分为二,并使用单面玻璃将车的切面分别封住,再调转左右两边的方向,使切面朝外,窗户对着窗户。作品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参观者之间的镜像关系,构建了一种与黄松峪地域息息相关的艺术体验。
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未来,策展人徐利持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不主张所有作品都永久保存。他认为,这些大型艺术品取材于自然,它们也会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地衰败、腐朽,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
其实,黄松峪乡一直是艺术家钟爱的地方,每年都会吸引数百名艺术院校的学生和艺术家前来山中写生创作。本次大地艺术节的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祥便是其中之一,他对黄松峪乡有着特殊的情感。“第一眼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被它迷住了。”他说。这一瞥让他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其间,他在此创作,并开设了万圣谷美术馆,培养了很多学生和艺术家。
“乡村最不缺的就是花草树木了,原本习以为常的东西却能被拿来作为艺术品。”王华祥认为,艺术之于乡村,其价值在于能够提升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乃至生命质量,大地艺术正是将艺术植入乡村生活的最佳体现。他很期待黄松峪能够变成一个艺术与日常生活交织的“大公园”,让都市人在这里体验农贸集市的乐趣,享受体育锻炼的休闲时光,感受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艺术破局乡村旅游发展瓶颈
相比于粗放的开发,艺术更能润物细无声地为旅游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此次大地艺术节的举办,吸引了不少游客专门前往黄松峪乡“打卡”。
95后女生孟可扬是平谷本地人,前不久她趁着休假和家人一起驾车去了一趟黄松峪乡。她发现黄松峪乡的道路、地标已经翻新。孟可扬回忆:“小时候,家人经常带我来这里。听说最近这里举办了大地艺术节,我很感兴趣,所以和家人一起来这里放松几天。”在参观艺术作品的同时,她还游览了黄松峪水库、梨树沟、石林峡等景区。“看到家乡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孟可扬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艺术的加持下,现在的黄松峪乡已然旧貌换新颜。然而就在不久之前,在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黄松峪乡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一度面临困顿和瓶颈。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黄松峪乡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用艺术的方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灵魂。
徐利感慨道:“能在一个乡镇举办这样规模的大地艺术节,实在是难以想象。”此次艺术节是黄松峪乡的首次尝试,在艺术介入乡村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多重挑战。艺术作为一种人类自我实现的手段,其价值和意义能不能被公众充分理解,是黄松峪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黄松峪乡党委书记张玉娟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乡经过密集研讨和培训,探讨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艺术家创造灵感表达与制作实际成本控制、游客休闲渴望与村民生产需求等各类关系的科学办法,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资源,打造黄松峪乡全新的休闲旅游品牌形象。村民们在看到艺术作品后,也真切感受到了艺术为乡村带来的活力。
2023年暑期(7、8月),黄松峪乡景区总收入1147.97万元,接待124521人次。2023年国庆假期期间,景区接待56556人次,实现收入522.85万元。乡村旅游接待13850人次,同比增长31.8%,实现旅游收入109.174万元,同比增长6.6%。
运营此次大地艺术节的过程中,张玉娟接触到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量让她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在未来五到十年,黄松峪乡还将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活动,希望能引进更多新锐艺术家和年轻人,为传统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当更多的资源汇聚在这里,黄松峪乡沉睡的文化和艺术潜能将被唤醒,这里将逐步变成一座无围墙的大地艺术馆。
(应受访者要求徐明、孟可扬为化名)
实习生 王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