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陪伴上海市民23载的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暂别读者、关门谢客,开始了为期近两年的升级改造。今年10月28日,经过重装翻新,这家被爱书之人寄托了许多别样情感的大型书店正式回归。当人们看到这座用书本搭建起的“水晶宫”再度点亮灯火时,“大书城”的记忆与情怀瞬间在读者心中重燃。
虽然在精神意义上,它依然是人们熟悉的那家书店。但是,从外观陈设到经营思路,上海书城无疑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脱胎换骨的蝶变。近年来,在电商折扣与数字阅读的浪潮中,实体书店如同一片面积逐渐缩小的绿洲,艰难地寻求生机。上海书城重装亮相,仿佛给实体书店的复兴吹响了一声号角,但必须承认,尽管重新起航,它依然面对风浪挑战。
作为上海第一家超大型综合性零售书店,上海书城既有情怀加成,也有深厚的“家底”和“后盾”,但即便是上海书城这样的“文化明星”,也不可能一直享受舆论光环的加成,迟早要在常态化经营中接受市场考验。其他规模更小、生存压力更大的实体书店,更是不必多言。
回望上海书城“闭关”这两年,多家在圈内小有名气的独立书店遗憾落幕,多家主打商业运营与品牌建设的连锁书店经营状况也不太理想。面对这些冲击,不少爱书之人深感遗憾。但对大多数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而言,对书店的情怀再深,也不足以填补实体书店和网络购书平台之间的价格鸿沟。而很多人阅读习惯的改变,也让实体书店本身的价值遭受“屏读时代”的挑战。
实体书店的经营者,正在一个不同以往的复杂市场环境中谋求生存。考虑到店租成本、人力成本,实体书店几乎不可能打赢与电商平台的“价格战”。因此,传统的以售书为主的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书城的转型既有启发性,也提供了一个结果有待观察的鲜活范本。
上海书城的变化不是单纯的装修升级,而是通过更具创意的空间设计吸引消费者,比如设立艺术展览区,吸引人们在欣赏书籍的同时享受视觉艺术的美感。与此同时,书城通过邀请作家举办签售、讲座等活动,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种互动为书城带来了生命力,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此外,书城结合咖啡馆、餐饮以及各种文化演出,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文化生活空间——书店不仅是在销售图书,也在展示一种生活方式。当然,在上海书城之前,也有不少书店作出过类似尝试,其中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在这种尝试的规模上,上海书城的体量无疑是最大的,因此也更具风向标意义。
在“实体书店VS网络时代”的叙事中,实体书店往往象征着在风浪中坚守传统的力量。这种形象让实体书店更容易收获舆论的同情与支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经营者的手脚。当下,实体书店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留文化的厚重,也要拥抱时代的潮流。它的每一次尝试,都代表着实体书店行业的探索;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反映出读者期待与需求的变化。
对于书店业者而言,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避免关门,而是如何在开门做生意中找到新的意义;对于读者而言,问题也不再仅仅是在哪里购书,而是为什么要走进书店。答案是多元且复杂的,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对知识、文化、阅读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尊重。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