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这个群众自建的“一带一路”博物馆 深藏大院却“火”出圈

发稿时间:2023-11-01 19: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提示信息

Subtitle/CC
    Speed
      Quality
        Audio Track
          SpeedNormal
          Subtitle/CC
          Audio Track
          Quality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落幕,哈尔滨市内的“一带一路”博物馆依然客流不减。

            与印象里的博物馆不同,它没有恢弘雄伟的外观,也无精美别致的装潢,普通得像是一个街边公园的文化角,隐藏在居民庭院的闹市中。

            正是这份“普通”却显弥足珍贵,因为它是由群众发起组建,陈列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由群众自发捐赠,它的发起人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孙长雄。

          坐落于哈尔滨的“一带一路”博物馆。

            孙长雄退休后,准备建个小博物馆。恰逢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个博物馆也因此与“一带一路”结缘。

            过去10年,博物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充和延展,到今天,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还承载了“一带一路”创新研究中心、红色思政教育基地、党建共享活动室、科学普及示范展等多重功能价值。

            当“一带一路”的蓬勃之光照耀到世界的更远方,这个小小的博物馆也早已聚光成火,点燃了人民群众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

          “一带一路”博物馆创始人孙长雄老先生。

            馆藏400件“珍宝”,传递历史与现代的回响

            “一带一路”博物馆犹如一颗小小的文化宝石镶嵌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胸脯”上。穿过闹市街区走进道里区上游街17号院内,老远就能在居民楼宇间望见它的身影。

            谁能想到,最初,它只是一个报废的锅炉房。孙长雄改建它费了不少心血。

            “一带一路”博物馆包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墙、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国家先进多元文化及精神文明展板、“一带一路”国家文创科创展柜、党建理论书屋书亭、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柜、“156项”与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展区。

            在“一带一路”博物馆室外展区,孙长雄搭建了防雨棚,利用部分墙体放置了展示柜,主要陈列不怕风吹雨淋的老物件。室内展区,主要收藏图片文物等信息资料,孙长雄专门打造了多格墙体柜,“这些格子按着五大洲和重点国家分布好,做好标识,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一带一路’的氛围”,孙长雄介绍。

          “一带一路”博物馆展区。

            10年来,占地800多平米的“一带一路”博物馆物尽其用、见缝插针收藏了约4000件“宝贝”。当年俄侨在哈尔滨使用的老打字机、埃及瓷砖,还有马克思与燕妮的铜版画……大部分藏品都是孙长雄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

            这样旷日持久的积累,与孙长雄的个人经历分不开。退休前的孙长雄,在哈尔滨市政府从事国际经贸合作工作,曾走访过许多国家,对国际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浓厚兴趣。

            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收集的习惯,去当地的旧物市场“淘宝”,与艺术品商店的老板交朋友,用中国的茶叶换取了那枚视若珍宝的“马克思与燕妮的铜版画”;拜访当地企业时,总会请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素材和资料。就这样,他搜集了很多标记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代表性物件。

            2013年,确定以“一带一路”命题博物馆后,孙长雄更加重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搜集整理。因此,孙长雄定义,这是一个面向群众开放的公共文创科创博物馆。

            伴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孙长雄发现,他馆藏的“宝贝”也在10年间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收集的大多是见证历史的‘古董’,现在这些物件的科技感、现代感更强了”,孙长雄感言,“这也是‘一带一路’成果最朴实的体现”。

          孙长雄老先生为参观者讲解展品故事(上图)

            “一带一路”博物馆开展交流共建活动(下图)

            多元的国家文化交织,凝聚和而不同的共识

            10年间,“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五大洲,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交相辉映,在博物馆的展厅内徐徐展开。

            赏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墙,一面是骆驼在沙漠中行走、古船舶在印度洋上远行,一面是高铁在飞驰、桥梁在崛起;这边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救死扶伤,那边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抗击疫情;这里的图景诉说着“长江长城在我心中重千斤”,那里的风景是巴西足球在踢、桑巴舞在跳……每幅图画都标注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追寻历史的足迹,孙长雄认为,“和中国一样,爱国主义文化是许多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源和教育载体”,为此,博物馆专设了红色教育和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展柜,作为青少年参观学习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成立之初,孙长雄便为它赋予了文化内涵,他设计了博物馆的视觉标识,元素取自和平鸽、绿树、管风琴的形象,希望传递和平、绿色、和谐的美好寓意。

            “一带一路”博物馆也成为哈尔滨市科普示范基地、道里区公共文化社会活动基地。

            如今,哈尔滨“一带一路”博物馆在丝路经济带上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东北老乡、外国友人、团体组织参观。有一对来自沈阳的夫妇特意把博物馆当成打卡哈尔滨的“网红点”。不少参观者还拿出自家留存的物件主动捐赠给博物馆,也有很多参观者有感而发写下了珍贵书信和留言。

            其中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有幸结识孙长雄老先生,感佩其为国为民所做的有益于社会,并倾其财力、物力、精力打造的这个“一带一路”博物馆。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凡的高尚情怀和对人类文化文明的奉献精神。祝愿孙老馆藏更丰富,给予有识之士更多的教谊和影响,联谊各界朋友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展贡献力量。等小流而汇江河,这样的文明体现生生不息的精神。有时间我会将几位朋友带来参观学习,从而得一些影响教化。

            推动产业合作共建,助力东北振兴

            近年来,长久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孙长雄聚焦“一带一路”科创产业的合作共建,他认为,“‘一带一路’国家创新资源雄厚富集,先进研发制造优势明显,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发展不可或缺。”

          孙长雄老先生参与编著的图书和文献。

            “‘一带一路’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很强的互补性。”孙长雄认真筛选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包括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石墨烯及新材料、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高端装备、绿色食品、寒地冰雪产业等22类122项创新合作项目,并将这些产业创新项目编制印刷成册,方便有关单位和企业进一步联系对接。

            “共建‘一带一路’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今年78岁的孙长雄老先生精神矍铄,仍然在传播“一带一路”的道路上努力。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荣获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一带一路”博物馆功能,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发挥智库咨询作用,更加充满信心做好“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研究,更深入地宣传和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和丰富成果。(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