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地铁禁止恐怖形象进站”成为热搜话题,引发网民热议。相关视频画面显示,广州一地铁站进站口摆放了卸妆台,化有惊悚妆容的乘客需要卸妆才能进站。对此,广州地铁方面表示,“恐怖”妆面或惊悚形象容易引发其他乘客围观甚至恐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装扮禁止进站。
临近万圣节,一些商家和娱乐场所已开始举行各种节日派对,不少人发挥“搞怪技能”,给自己化上惊悚妆容、扮上“僵尸”“鬼怪”等恐怖造型出门活动。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社交形式,这些活动本身无可厚非,应当被社会所包容。广州地铁也明确表示,一般的烟熏妆、哥特妆等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装扮是可以进站的。之所以禁止惊悚装扮进站,主要还是基于维护公共秩序的考虑。
万圣节传统在我国并不具有普遍的社会认知,很多人连万圣节在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更不了解相关的节日习俗。地铁空间相对狭小、封闭,人流量较大,若是毫无防备、缺乏心理准备,抬头一看对面乘客脸上布满诡异的血迹,或是远远看到一个“白衣女鬼”缓缓走来,很容易让人受到惊吓,感到不适,甚至因惊慌失措引发骚乱、踩踏等恶性事件。此前,上海就曾有一男子化了满脸“鲜血”的“僵尸妆”,出现在地铁上,导致不少乘客恐慌,现场秩序混乱。
而且,每个人对恐怖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地铁作为面向大众的交通工具,的确有必要考虑到老人、孕妇、小孩、心脏病患者等人群的感受,向效果过于恐怖的惊悚装扮说“不”。如今广州地铁依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相关规定,禁止恐怖形象进站,既行之有据,也合情合理。
对于此次广州地铁执行的“惊悚妆禁令”,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限制了妆容自由,是对小众爱好的歧视。其实,任何自由都不能跨越干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边界,在释放自我、表达个性的同时,避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
而且,只要灵活处理,“盛装”参加万圣节活动和乘坐地铁并不必然冲突。比如,参加活动前,可以先做好基础的妆容打底,等到现场后再进行“惊悚”部分的补妆。对此,主办方也有必要基于既有规定,提前告知参与者地铁乘坐要求,避免临进站时无所适从的情况,并在现场提供充足的临时化妆区、物品存储区等,让夸张妆容只在合适的地方“限时”出现。
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如果要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不妨自觉将脸上的“血迹”等特效装扮卸掉,以免惊扰其他乘客。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广州地铁在附近有相关活动的长隆站等地提供卸妆用品的做法,就体现了有堵有疏、宽严相济的治理思路,展现出人性化的管理。
此事也启发我们:精细化治理,就是要权衡利弊,尽量在各方利益间寻得平衡,而不是“一刀切”地僵化执行。通过公共讨论,相关政策规范可以得到进一步宣传和科普,督促参与者约束好自身行为;群策群力的过程,也能为问题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撰文/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