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也是向世界发出的邀约”

发稿时间:2023-09-24 12:1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蒋雨彤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一位少年,如梦似幻地开展一段追寻、奔袭、穿越,从良渚少女手心的那道光,到今日奋斗者手中闪耀的杭州亚运会会徽,这是一次穿越古今的浪漫邂逅,也是一次一拍即合的相遇,寄托着以亚运之名“相约杭州”的美好心愿。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全世界最大的屏幕——长达185米、近20米高的巨大网幕上,播放着由导演陆川带领众多青年导演和电影人制作的短片《相约杭州》,现场观众随着片中少年的每次击掌和场景转换,不断惊叹着,热烈鼓掌。

  每次击掌,演员手心就闪烁出亚运会会徽的光芒,从公元前3300年起延续至2023年的开放、包容和热情,以一位位平凡而又非凡的普通人为载体,诠释“心心相融 ,@未来”的精神内涵。

  “参演者,没有明星、大腕,都是普通人。两位主角也都是新人。女主角刚回国,是学导演专业的,男主角是位大学体育教师。”开闭幕式短片导演李志伟介绍,杭州亚组委发出招募短片群演公告后,公众尤其是杭州市民报名非常热情,从几岁的孩子到退休老人,都参与了拍摄。

  第一次在杭州拍摄时,遇到台风,200多位群演在拱宸桥拍摄最大的一场戏,剧组临时去买来许多透明的雨伞,群演冒雨拍摄没有任何抱怨。临近傍晚,雨停了,迎来一片美丽的晚霞。第二次拍摄,又赶上台风,也是在日落时分,迎来美丽的一束光。

  执行导演张子杰清楚地记得,在深圳做后期时遇上台风,大家熬夜剪片子。第二天出门,发现许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才意识到风雨有多大。

  有次在亚运村拍摄为亚运会保驾护航的人群,陆川在现场与演员讲戏,小腿蹭到了摩托车排气筒上,排气管的高温直接让陆川小腿皮开肉绽。因为刚好在亚运村拍摄,现场的紧急救护立刻体现了亚运会筹备工作的细致。

  《相约杭州》原来只准备在转播时播放,后来改在开幕式上相当于9个IMAX屏幕的巨大网幕上播出。“当看到片子在网幕上第一次播放,所有人都激动了”,陆川回忆。

  从普通屏幕“转战”这块全世界最大的屏幕,屏幕比例发生巨大变化,许多素材需要补拍。当时大家都认为已经“杀青”,各自返回。接到电话,所有人二话不说赶回杭州,没有抱怨,没有讨价还价。每次修改,音乐、调色等后期部门就都要重新做一遍。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屏幕,其实是36块大屏幕拼接起来。所以在每块屏幕的拼接处有很大的间隙,字幕和画面的关键信息要避开缝隙,才能保证完美的视觉效果,因此每个画面,都需要非常精细地调整。

  跨越3年的创作过程,经历了疫情的艰难时刻,电影行业也受到很多挑战,许多人生活得并不轻松,但面对开幕式短片这个任务,没有人退缩。

  陆川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特意打开电脑,调取了最早向亚组委提交的创意方案,核心是“立足杭州,表达中国,胸怀亚洲,沟通世界”。“3年来我们开了75次协调会,修改了20多个剧本和方案,许多具体的呈现方式都改变甚至推倒重来,但现在回头来看,我们仍然坚持了这16个字。”

  在最初的设计里,“爱”是表达的核心,这是属于电影的、浪漫的设计,但开幕式短片需要展现的,是更理性而严谨的逻辑。“要让两者达到统一,团队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最后忽然想到了‘一拍即合’的创意,于是有了这个非常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位参与短片制作的幕后团队成员介绍,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结构,但也是年轻导演团队的创意和坚持。

  这个年轻的团队里,有来自北京、深圳等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参与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其他重大项目的年轻人。

  “我特别感谢年轻的导演、电影人,他们不计得失,全力以赴”,陆川说。在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他也特别感谢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和团队的支持。

  因为要节俭办赛,短片制作也是追求“小成本、大制作”。陆川曾有个创意,要在短片中展示中国古代的精美服饰,但要让这些服饰经得起拍摄和观看,每套服饰的花费就很高,剧组完全不能承受。后来得到了李少红等多位导演和横店集团的支持,无偿贡献了许多场地和服装,使得这一设想能够部分达成。为了节俭,许多装置也在一直做减法。

  陆川记得,父亲常用老一辈电影导演的坚持教育他,“这次到了终点,我一看,手中的那一捧清水基本还在。我们热切地想为国家,为民族发声的初心还在。这是我们导演组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也是向世界发出的邀约。”

  本报杭州9月24日电

原标题:“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也是向世界发出的邀约”
责任编辑:白珂嘉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