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秀才”吗?如果你是一个90后、00后,不要太担心自己的“孤陋寡闻”,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多半也不太了解“秀才”是何许人物。但是,如果问问你的父母,也许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秀才”,一个自称年龄为39岁的男子,在短视频平台曾拥有超过1200万粉丝。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粉丝群体并不是青少年,而是以女性为主的中老年用户,因此,这位网红也被称为“中老年妇女收割机”。
9月2日,“秀才”账号被封禁。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他的账号违反了相关规定;安徽省亳州市税务局一名负责人称,确已收到针对徐某某(网名“秀才”)的举报材料,“涉及个人所得收入申报情况”,相关调查工作正在进行。
“秀才”秀不了了。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自媒体运营者,平台对其账号实施堪称最严厉的处置,必然是因为其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正如“人民网评”所言,他们翻车了,被查禁,怨不得别人,都是自找的。
拥有一众粉丝,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近年来,不管是通过影视表演途径出道的传统艺人,还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崭露头角的自媒体达人,“翻车”案例举不胜举。其中,有的因为偷逃税款接受法律制裁,有的因为品行道德有亏被封杀,还有的因为发表不恰当言论被抵制。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任何一个社会,对公众人物都有较高的道德预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如果公众人物的行为辜负了公众的期待、背离了基于公序良俗的准则,很难逃离“从高处跌落”的下场。
但是,此次“秀才”被封事件之所以受到如此密集的关注,恐怕不只是一个“大V”因违规被罚那么简单。
对于“秀才”的成名之道,很多年轻人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有多少“共情”。年轻网友赋予其“中老年妇女收割机”的称号,也毫无保留表明了受众的代差,甚至流露出某种奚落与不屑。
“秀才”的创作确实称不上有“营养”。他出镜的视频以对口型“唱”经典歌曲为主,与那些满腹经纶的知识型博主、光彩耀人的才艺类博主相比,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媒体总结了其视频里的标志性动作:假装不经意回头、拳头捂嘴、捂肚子、摸头发、舔嘴唇。
然而,就是这种简单、“油腻”的设计,却吸引了大量中老年粉丝群体。
甚至,还有粉丝“为爱疯狂”。据澎湃新闻报道,有位吉林七旬老太跨越上千公里,坐火车到安徽蒙城寻找“秀才”。面对质疑,老太太笑称:“上岁数就不兴见网友了?”还有一位69岁的北京网友从2020年开始观看“秀才”直播,到2021年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打赏一辆价值120元的“私人飞机”和价值300元的“保时捷跑车”。
“秀才”咎由自取,“秀才”的粉丝则需要被理解。“侠客岛”的评论就分析称:“秀才”和当年“假靳东”的逻辑很像,都抓住了中老年人有钱、有闲,但往往孤单需要陪伴的共同点。她们可能儿女不在身边,甚至丧偶、身边根本没有说话的人,许多人因此把“秀才”的评论区当成“树洞”一般倾诉。
一位“秀才”的粉丝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也表示:“我们之间的喜欢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这种感情也不同于追星。还有粉丝用“姐弟情”来形容自己对“秀才”的欣赏。
就像青少年需要偶像陪伴其成长一样,中老年同样有权利通过欣赏符合其期待的网络人物,满足他们晚年生活的陪伴需求。
不必为“秀才”塌房,而自居站在信息高地。正如封面新闻的评论所反思的:老年人陷于“秀才”的温柔陷阱中,困于信息流的围城,而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困顿于热搜的桎梏之中呢?当明星八卦、鸡零狗碎、惊悚奇闻、谬误谣传频频高挂微博热搜,当拉踩引战、性别对立、敌意暴戾构筑起更坚固的“情感与情绪的茧房”,终究谁也不比谁更幸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40-59岁网民群体占比由2022年12月的33.2%提升至34.5%,互联网进一步向中年群体渗透,而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达到了13.0%。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互联网如何服务好中老年人、保护中老年用户的权益,是个绕不开的“必答题”。
也正如《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所指出的,中老年群体通过智能手机接触社交网络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在处理网友关系,对于网红角色的理解方面,通常都缺乏经验。“秀才”之所以能吸引到那么多打赏,显然也与其粉丝的这种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这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启示:我们现在时常说的互联网“适老化”,不光要追求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适老化”,更要保证互联网安全的“适老化”,编织更加完善的互联网权益保障网,让中老年用户安安心心上网。
从根本上看,互联网也亟待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供给,让具有优质内容创作能力的“真秀才”出圈走红,将名不副实的“假秀才”驱离流量高地,从而使中老年用户从网络中收获正向的内容服务、掌握更精准的判断力,在互联网的陪伴下安享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