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机车燃油计量员文旭东正在检测油罐燃油温度。邵品/摄
“咦,太烫手啦!”8月8日13时30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燃油计量工文旭东,刚用手蹭了一下铁制油罐悬梯扶手,像触电似的立马缩了回来,老老实实戴上厚厚的手套,拎着20多斤的燃油计量仪器桶,踏上设有87个台阶的滚烫铁制悬梯,开始了他当天第三次登顶油罐的计油护罐工作。
据悉,在合肥机务段本部,有3座高13米、直径17米的硕大燃油罐,里面装着每天从合肥地区始发的内燃机车所需的燃油。为确保储油罐安全度夏,燃油计量工每天至少4次登顶,开展油罐“安检”工作,每次作业都是一次“桑拿”过程,所以文旭东每天要备三套工作服。
高温是燃油罐的安全“天敌”。在计量工岗位干了近30年的老师傅潘正才解释,自动测量燃油仪表只能机械地记录油温和油高,存在误差。“哪怕是1毫米的高度误差,油量就相差二三百公斤,如果误差日积月累,可能造成燃油事故。再者,仪器无法感知油内有没有沉淀杂质,仅靠仪器测量没有人工把关,安全怎敢放心?”
21岁的文旭东,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时,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后来到位于合肥城郊的合肥机务段合肥东整备车间。潘正才师傅今年即将退休,根据单位安排,文旭东改为学习计量工技能,每天跟着潘正才师傅学习燃油计量工作。
每天,文旭东头戴安全帽,脚穿防滑鞋,身系安全带,登上13米多高的罐顶检测存油质量,核对存油数量,被同事戏称为油罐上的“蜘蛛侠”。这个称号听起来很酷,可只有亲身实践才知道其中的辛苦。
在学校,文旭东学习对轨道交通涉及机电部分(含电气,机械等)进行日常维护、检修与保养;到工作中,他每天要在油罐爬上爬下。起初,他总是粗心,不是忘记戴安全带,就是忘记拿检查口钥匙。对于爬高,他也着实不太适应,尤其是那陡度近70度的旋转梯子,爬上去有些吃力。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师傅上罐时的感受。潘正才师傅拎着工具桶走在前面,文旭东两手空空,紧紧抓住扶手,一步一挪往上爬,生怕一松手就掉下去。到了罐顶,文旭东刚趴到油罐观察取样口,一股难闻的油气味道扑面而来,眼前眩晕,两腿打颤,不敢直腰,只能用双手死死抓住油罐观察取样口的边沿。
“这种恐惧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此之前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地方,的确有点害怕。至于潘师傅那次是怎么测量、怎么取的油样,当时脑子里压根就没留下印象。”文旭东回忆。
“他们每天都要这样爬上爬下,风雨无阻,但他们岁数也大了,我们这一代人总要挺身而出。”他决心要将这份工作学好。
“小文,你已是预备党员啦,我也是在计量员岗位上干了27年的老党员,就要退休了。这些年怎么坚持下来的?其实就是一个‘爱’字。干这个工作,咱就要对得起这个岗位。”一次,文旭东和潘正才师傅在更衣室换工作服,潘正才若有所思地说。
文旭东反复琢磨这句话,更坚定了干好计量员的决心。一闲下来,他就研究测油仪器、油样检测等。很快,他掌握了取油样要取六分之一处、二分之一处、六分之五处这三个点的作业要领,也学会油样检测时要先读油尺上的小数再读大数的技巧,积累了测量罐底有无积水时要在尺砣上涂测量膏的经验。
8月以来,安徽已经连续7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息。8月8日正午,罐顶的温度已达50摄氏度,文旭东爬上油罐顶,上面太阳晒背,下面罐顶钢铁板烫脚。10分钟不到,汗水已经湿透衣背,顺着手背流进手套。文旭东顾不了这些,放妥工具后,他“猫腰”检查油罐呼吸阀和安全阀。“阀体无裂纹,铅封牢固。”一边检查一边念叨要领。
一天时间内,根据时间点和工作阶段,计量员需要4次上罐,每次作业重点不同:第一次侧重取油样,化验油的温度、密度,后3次侧重于测量油面以上油气的温度。45摄氏度是油气温度的临界值,一到临界值,就要采取强制性喷淋措施为罐体降温。当天,文旭东一面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记下测量值,一面快速收起工具,他要与保卫科联系,请求对罐体喷淋降温。
56个喷淋头打开,水瀑从罐顶四周沿着罐表哗啦啦流下。半个多小时后,油气温度降至安全线以内。
不登罐的时候,计量员需要在车间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做相关准备工作,学习量具的检测、使用与分析等物理知识和化学常识,从而更精准地掌握油的特性。每当想到自己安全守护的燃油流过地下管道,再通过设在整备场、检修库前的燃油发放柱,“咕咕”地泵入火车头体内,牵引着列车奔跑在钢轨上,文旭东会觉得,这份工作再辛苦,也是有意义的。
在同一班组,像文旭东这样的计量员有6位,涵盖老中青不同的年龄段。他们与热浪共舞,用热爱和专业技能监测着油罐的状态,及时为油罐送去“清凉”,确保内燃机车“血液”有序供应。
王道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