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四邮四电校长共话电子信息人才教育痛点与出路

发稿时间:2023-07-18 19:40:00 作者:李瑞璇 张茜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张茜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校长共同出席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围绕“聚焦国家战略,加强电子信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献计献策,并发布“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北京宣言”。

  “北京宣言”主要包括四个主题:自信自立,勇担强国建设重任;聚智聚力,服务国家战略所需;共建共享,打造人才培养样板、互联互通;共谋改革创新之策。

  痛点:工程教育没有跟上技术变化的步伐

  “工程教育没有跟上技术变化的步伐。”在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看来,这是工科教育改革中的重点。2018年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美国本科工程教育转型调查报告》中提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大学文化都保持相对静止不变,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最常见的工程教育课堂仍然是被动讲座式”。他认为,一些十多年前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方法,现代工程师几乎不需要,而他们现在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是以前没有预料到的。

  曾勇将“主动参与、挑战性学习和内在动力驱动”作为改革重点。呼吁应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力为主,让新生入校即接触工程实践,以产生学习内驱力。

  同曾勇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也认为学生应先建立做工程的感觉,从实践做起,再根据工程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张平指出,旧工程本体论应进行变革。他介绍道,旧工程本体论主要以“工程是科学的应用”为主要思想,而新工程本体论主要聚焦于“造物”。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当前高校课程内容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接触面窄、对工程实践的参与度低,往往最终呈现出人才培养供需结合不紧、产教融合不实的瓶颈与矛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在大会上指出,《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至2025年电子与信息领域人才数量缺口将超2000万且呈持续扩大的趋势。张新亮表示,我们不能只关注传统知识的传授、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考核,要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出路:创新培养机制要关注“跨学科交叉复合”

  为解决当前教育痛点,大会中,不少高校校长都提出了“跨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机制”这一教育改革举措。

  曾勇提出要关注“跨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机制”,以新工科和各个学科相加的形式来培养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工程师。他尝试让学生自己定义专业方向、自己设计培养方案、自主掌握学业进程,为天才成长创造空间。

  张平表示,学科交叉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练习,需要“事上磨”。他认为,以“造物”为主的新工程本体论势必要突出实践,但这并非不重视理论,而是要为各类课程知识和学习整合于实践创新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知识体系之间的衔接关系,理解交叉是如何实际发生的。

  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是北京邮电大学打造的一系列新型交叉专业中的代表成果。徐坤介绍,北京邮电大学立足工程技术与设计学的交叉培养理念,面向智能产业和文化数字化的国家战略,通过将艺术设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培养艺术设计与科技多维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几位校长认为,实践应该在教育改革中被放在重要位置。曾勇说,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教育改革让新生入校即接触工程实践、尝试解决工程问题,后续三年学生将逐级进阶完成高要求、挑战性真实工程项目。

  徐坤建议,要注重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来培养“真人才”。为此,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吸引了147所高校的755支队伍报名参赛,让学生在实网中得到充分实践锻炼。此外,北邮还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北邮-华为学院”,着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样板间”。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角度提出工科教育优化建议:建立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新评价”,通过设立移动端小程序,用物联感知周围各类场景,记录学生成长全周期数据,最终输出学生画像和学生能力证书;推动人机结合、人技结合的能力“新培训”,开展教师常态化培训,提升教师人机结合、人技结合能力,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智能教育优质示范观摩课,推广智能教育辐射发展;建设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智治体系,通过“AI+教育中心”的方法,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用动态数据辅助学校进行决策。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