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实习生 王可意 曹罡豪)“在城市副中心剧院的建设中,我们使用的国产设备、国产技术占总工程的95%以上。”今天,在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介绍,目前三大建筑将于2023年9月份进入验收阶段,计划于年底正式亮相。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包括“文化粮仓”——大剧院、“森林书苑”——图书馆、“运河之舟”——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预留车站也在同步建设。
城市副中心剧院外墙。实习生 王可意/摄。
沙钢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是拉开副中心城市建设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项目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北邻大运河、西邻六环高线公园,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钢表示,三大建筑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当中的不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阶段。
例如,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实现了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墙的生产安装,其中最高的玻璃幕墙高16米、宽2.5米,重达12吨。沙钢说:“这一幕墙的实施建设推动了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胶合及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为追求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图书馆还打造了一个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无隔墙开敞阅读空间。不仅如此,图书馆地下还埋藏了一个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机械书库”,藏书量可达650万册,这一设备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高效检索并自动化送达的图书借阅新体验。“这也是运用我国自主设计的系统完成,充分体现我国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沙钢说。
据介绍,三大建筑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了项目整体一体化开挖、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成了对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群建设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全面应用地源热泵技术,成为区域性整体应用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创新尝试。
城市副中心剧院施工现场。实习生 王可意/摄。
沙钢介绍,该技术通过建设并应用集“地源热泵+水蓄能+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热回收”于一体的复合式能源系统,满足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生活热水及博物馆常年供冷需求,其供能服务面积约38.47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56%。该系统相较于“燃气锅炉+分体空调”的传统模式,每年可减少能耗折算标煤3800吨,系统节能率约45%。
沙钢说:“现阶段,我们正全力推进项目精装修工程及机电、暖通等设备安装工作,预计于2023年底实现三大建筑全面完工并面向公众开放。届时,这里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