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亢 蒋芳
苏州网师园内有一处“殿春簃”,三扇后窗外分别栽种芭蕉、竹子和腊梅,透过一扇门宇,三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尽收眼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小园极则,巧于因借。在江苏,由有限空间创无限可能,不止园林。虎踞龙盘之南京、人间天堂之苏州、淮左名都之扬州、中国近代第一城之南通……大江大河大海吐纳交汇,孕育出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更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人文鼎盛、经济领跑、山川俊秀,构成一组回望历史、理解当下、眺望未来的长镜头,在纵贯5000年华夏文明的尺度上熠熠生辉。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进入新时代,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经济活化文化,塑造文化时代生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走上了一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双向奔赴,城以文“名”
今年5月,胜科纳米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封顶,当日就与日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8家国际顶尖仪器设备商签约,联合共建胜科纳米总部实验室,展现其扎根中国、深化合作的决心。作为江苏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苏州工业园区现已汇聚外资研发中心200多家、跨国公司总部118家。
作为中国的“对外开放窗口”,苏州工业园区肇始于1994年。那年,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代表就园区合作事宜,在始建于南宋的网师园内反复谈判。激烈讨论后双方下楼散步,观一池碧水、听一曲评弹,苏州独有的文雅让博弈顿时变得柔和。换景也换心境,最终打开了这扇江苏拥抱全球的门窗。
长江万里,支流数百,仅110公里长的秦淮河因“文”著名,因“文人”兴盛。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自建成到科举废止,共走出80多名状元、1万余名进士。
江左英才,斯文在兹。秦淮河畔依旧绿窗朱户,1210家科技型企业落户“秦淮硅巷”,涉及物联网、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朱自清笔下的那些“古董铺子”里,收藏最活跃的创意,也集聚最前沿的创新。
岁月流转,唯美江苏与富庶江苏始终双向奔赴、共生共荣,交融激荡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
“所谓名城,既要历史悠久更要保有独特韵味,江苏可谓得天独厚。”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说,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江苏8个城市,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江苏8个城市,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此交汇,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在此交融,财富、知识、技术、人才在这里流动,孕育出座座锦绣名城,建城史超过2500年的就有五座。
华夏九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著名作家叶兆言感慨,江苏不仅有五个名字里带“州”的地级市,而且扬州、徐州还与古代九州之名一致,足见传承有脉。
文有脉,行必远。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京杭运河南北纵贯;拥有两万余条河道、401个湖泊的苏州缘水而兴:春秋时期造船勃兴,航运起步;汉代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兴盛;隋朝开凿运河,发展漕运,枢纽初成;唐宋以降,港口云集,市集密布,跻身江南雄州,财赋甲于天下。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如今,自寒山寺出姑苏城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有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中心镇湖街道,其顶级技艺双面绣形象诠释苏州魅力:一面江南气韵浓厚、人文鼎盛,一面产业地标耸立、经济繁荣。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启了扬州因“运”而生、因“运”而盛的历程。自春秋筑城,汉置郡国,隋通运河,唐开港埠,至宋元烽火,明清兴衰,扬州几度富庶繁华,历尽废池乔木。仅在唐代就有150多位诗人写下吟咏扬州的诗篇超过400首,从张祜笔下的“十里长街市井连”到杜牧吟诵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尽显当时中国东南第一大城市、国际贸易港口的开放繁荣。
望运河帆影、枕长江涛声,诗画扬州光彩依旧:瓜洲古渡、运河三湾、瘦西湖等“运河十二景”串珠成链;始建于明代的文昌阁重檐攒尖,仍是城市地标;古籍修复、园林修造、古琴制作等传统非遗不仅保存在博物馆,也“活”在皮市街、仁丰里等街巷间。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夫子庙文化街区矗立着一块“天下文枢”牌匾,不仅是当下网红打卡地,更是这座城人文底蕴的象征。六朝时期的南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与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今天的南京依旧因英才荟萃而名。全市共有53所高校,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宁两院院士96人,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均位居全国前列。“人才第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了丰沛的内劲。2021年,南京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域创新、协同联动、产城融合,加速构建科创新格局。
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全国百强城市;在历年百强县和百强区的榜单上,江苏有近一半的区县入列,为小城挣足了“面子”;而真正走进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方能读懂这些城市的“里子”。太湖西岸的宜兴风景秀丽,先后走出3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上万名教授学者,“一邑三魁”“一门九侯”等佳话流传至今。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一批又一批大家引领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徐悲鸿在国画中融入西画技法,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两个方面均有突破,钱松喦将时代精神灌注于笔墨意境之中。而在运河之畔的高邮,作家汪曾祺则满怀挚爱之情,用文字向人们述说故乡风物的美好,感慨“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千百年来,南北交融、古今熔铸、人文经济相生相融的淬炼,造就了江苏独特的气质。一面看,是古典精巧、韵味无穷;另一面看,是追求极致、探索无限。一面看,是勤勉务实、静稳从容;另一面看,是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这正是江苏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快人一拍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的精神密码和文化自信。”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说。
相互生发,业以文兴
一块长44米、高10米、直径23米的LED弧形巨幕开启,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6月底,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共同打造的“电影级巨幕拍摄屏”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拍摄联合实验室成立。
十余年前,这里还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高耗能产业的‘退’换来电影工业产业链的‘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党委书记施娟说,园区已集聚了博纳影业、星皓影业、墨境天合等800余家国内外知名数字文化企业,形成年拍摄80至100部、后期制作200至300部影片的能力。
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在江苏,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苏州擦亮“最江南”的文化IP,驶入城市文化竞争的快车道。目前,浒墅关古镇蚕里街区、“平江古巷”中张家巷老宅、“虎丘夜游”项目已投入运营,“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盘门城墙夜景提升、石湖景观改造提升等项目已建成,以“江南文化”重写江南故事。
从“伏羊夜市”到“国潮汉风”,“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围绕“汉文化”布局,将文旅发展重点放在赓续文脉上。近年来,创作大型实景剧《大风歌》,举办全国汉服设计大赛、模特大赛,创办汉文化旅游节,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推动汉服、汉礼、汉乐、汉舞等汉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迭代、人才创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5907亿元,占GDP比重达5.03%,增加值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并把“两中心三高地”列为新愿景,即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建设有竞争力的内容生产高地、文化装备制造高地、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在江苏,经济活化文化,文化也能赋能经济。
——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古人如此形容苏州时尚。不久前,以“有巢”为主题的宋锦成衣亮相2023中国国际时装周,悠久文化融入现代服饰,韵味格调惊艳全场。“文化之丝”盛而不衰,“科技之丝”亦名扬天下。亨通集团从乡镇电缆厂起步,以光纤发力,抢位产业新赛道,成长为全球光纤通信三强,已建立12个海外产业基地,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棒,拉丝长度全球第一。
无独有偶,化金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开子、出具、切箔……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代相传,除了广泛应用于雕塑、工艺品、书画等方面的贴金装饰,其核心技术在国防、航天等领域也能一展风采。
一部苏作流光史,半部中国制造史。“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苏州市市长吴庆文一语道破经济发展里的人文传承。目前,苏州已累计培育1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省计划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与务实惟新的实践思维一以贯之。17世纪后半期,以昆山人顾炎武为首的实学派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经世致用的见解主张、身体力行的实践态度,领风气之先。这一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民族危难之际,南通人张謇选择实业救国路线,作为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至今影响当代企业家实干创新,实业报国;改革开放年代,无锡人胡福明作为主要作者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全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江苏坚持先行先试、在实践中创新;进入新时代,江苏更加注重锻造实体经济看家本领,重视科技创新创造,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40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7%、全球近4%……
不仅知识分子有修齐治平、惠民利民思想,企业家亦有居安思危、家国一体的奋斗精神。古镇盛泽曾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誉满于世。镇上的恒力、盛虹,分别从织造和印染小厂起家,沿产业链上拓下延,双双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生动谱写了保持“恒心定力”,终见“盛世长虹”的产业传奇。早已稳坐行业龙头多年,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却说“还要不断突破,以永不止步搏击全球市场”。
——文化交流互鉴与竞逐全球的开放基因一脉相承。地理上的“江尾海头”、经济上的“天然良港”、人文上的“衣冠南渡”,让长江江苏段成为南北方文化、东西方文明交流前沿。千百年间,不同属性、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叠加、碰撞、交融、创新,既孕育了江南、江淮、江海三个基本文化形态,也形成了在吸纳中扬弃、在融合中创新、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文化特质,成为今天江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支撑。
苏州从2014年主办国际声乐艺术节,招录全球优秀青年歌唱家齐聚苏州共飨文化盛宴。近十年的耕耘结出硕果,今年1月,来自10个国家的15位歌唱家,在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伴奏下用汉语演绎《静夜思》《将进酒》等唐诗,为观众奉献一场东方诗歌与西方音乐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下半年,费城交响乐团又将回访苏州献上演出,人文上的交流互鉴,在中美两国艺术家的演绎下化作一场动人“回响”。
创造性转化,赓续文脉;创新性发展,活化传承。“注重传承人文精神、激活时代价值,将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说,新征程上,江苏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活起来,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江苏力量。
人为标尺,弦歌浩荡
常熟人言子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后葬于虞山。这位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倡导以礼乐教化人心,“弦歌之治”后世尊崇千年,使得海拔不到300米的虞山成为江南文化高峰。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小城常熟历来藏富于民,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千亿服装城,从马路市场起步,实现了“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地百姓”,如今的常熟人均存款达27万元。或许是自古富庶殷实,常熟人很少以领跑的经济指标沾沾自喜,而是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崇文”刻入基因。
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丰盈程度成为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
江苏大剧院的原创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红楼梦》,开票即售罄;南京保利大剧院引进的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票五分钟就被抢光。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演出数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55.6%。在业内人士看来,南京演出市场在全国位于前三名,是上海、北京之外的演出第三城;如果一部剧没来南京,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过去,看剧、看展,是‘尝鲜’高雅艺术,现在艺术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给城市的考验是,要供给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 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升林满是自豪。
为心仪的好戏去抢票,为期待已久的展览去排队,收看戏曲名家直播……在江苏,艺术点亮美好生活,经济持续反哺,渐成良性循环。据统计,近3年来江苏省财政累计投入超10亿元,支持全省120余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去年,全省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2000余个,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持续加大对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等重点考古项目支持力度,常州寺墩遗址等地域考古探源工程持续推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我们致力于让精品展从‘限定’变为‘常态’。”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介绍,苏州博物馆西馆设置常态化“临展厅”,注重传统文脉挖掘、延续的同时,也在尝试解答“博物馆与现当代艺术交融”的新课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告诉记者,从零藏品、零展品,到建成并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该馆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每天1.8万张预约门票常常“秒空”。
发展为了谁,这是发展价值取向的根本问题。进入新时代,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电针仪、艾灸盒、理疗床,常州市武进区河南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大学生村医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从只能看头疼脑热小病,升级为监测村民健康、提供康养理疗。像王娥这样的大学生村医,武进区有200多位。“赤脚医生”转为备案制乡村医生,村医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从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质型转变,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护理院数量占全国总数近40%……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南京扇骨里邻里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办理身份证、进行签注;无锡市长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务站,理发、缝补、磨刀等“小修小补”回归……规模适宜、软硬兼备、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区”,添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成为烟火气十足的美好家园。
细“治”方能入微,参与度决定满意度。在宿迁,百姓坐着说,干部站着听,一次次“广场夜谈”成为“民声”直通车;在张家港永联村,通过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丑事,乡风文明渐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时调度全部网格,“区块链+人脸识别”助力小区治理便捷高效。
推窗能见绿,转角遇到美。随意走进无锡一条街巷,就可能发现藏在转角处的文保建筑;扬州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分布在城区各处,无论何时都有人在逛;行走江苏各地,历史和文化自然而然地融进城市肌理,无时无刻不带给人丰富的生命体验。
讲到中华文化,人们想到故宫、长城、天坛等国家象征之余,也会向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生活烟火。而这些与人们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元素、最能唤起人内心个体认同的文化资源,大多属于江南。
“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腔调,不仅收藏在博物馆,更浸润在苏式生活中。”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看来,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人文经济相融共生,为的是成果全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弦歌之治”,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彰显文明成果,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礼记·礼运》有载,孔子与言子关于“大同小康”的讨论,传递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寄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83年早春,邓小平同志视察江苏后,以苏州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内涵,再次点燃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赴江苏,亲自擘画“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
跨越千年的梦想与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竟如此神奇地在这里交汇,新时代的“弦歌之治”再度奏响。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正是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大同理想,让我们自强不息;正是始于45年前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敢为人先;正是新时代“强富美高”蓝图,引领我们始终走在前列。“今天,我们要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书写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