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闽北腹地,夜雾弥漫。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刺破长空,正在野外驻训的第73集团军某旅官兵迅速集结。“命你部立即赶往×地域,对×地域来‘敌’实施火力打击。”接到命令,部队完成战备等级转换,迅速向另一实弹射击阵地实施机动。
“道路遭不明‘毒剂’袭击,立即前往相关地域侦察!”官兵刚驶出营区不久,特情便接踵而来。侦察组迅速展开全身防护,打开行军地图确定最佳机动路线,驱车奔赴指定地域,洗消小组同步开设人员和装备洗消站。
雾色氤氲,先遣化学侦察小组抵达指定地域后,立即对“染毒地域”进行侦毒。大雾降低了夜间能见度,先遣小组官兵戴着头灯,仔细搜索道路上的弹坑。不一会儿,便给后方送去沾染在植被、水源等不同介质上的5类“毒剂”样本,化验1组立即利用防化化验车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化验。
“于×时×分前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洗消组组长谢鑫带领小分队闻令而动,迅速投入工作。机动途中,视线受阻、通信干扰等特情接连不断,谢鑫带领组员见招拆招,按时完成道路洗消,让后续部队安全通过。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该旅作训科科长黄智忠表示,“旅里按照实战化训练要求,紧盯未来战场环境,将演训频次、目标要求等逐年提高,坚持把训练内容灌注实战标准、训练环节灌注实战意识、训练方法灌注实战需求,系统梳理作战任务涉及的每个单元、要素和战位,加强锤炼复杂严峻环境下官兵的打仗能力。”
微光条件下,官兵落实灯火管制要求,一路隐蔽分散前进。随着时间推移,夜间气温越来越低,疲倦感不断袭来,官兵们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挑战。
凌晨时分,雾色渐浓。对讲机传来调度指令:一辆装甲车爬坡时陷入泥坑,趴窝后无法启动。接到特情指令,该旅勤务保障营修理连迅速前出。数分钟后,野战修理车保障到位,官兵取出工具投入紧张的抢修中。
“离合器正常,油液正常……”一级上士刘健借着微光对战车多个部位进行检查,忙碌得额头上都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经过一番检查,刘健很快判断出是变速箱出了问题。卸下螺钉,拆解变速箱,发现拨叉零件松动导致无法启动后,刘健快速拿起工具,带领组员重新对零件进行加固处理。经过修理调试后,战车重新投入战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敌’派出无人机侦察,立即转移!”警戒雷达显示屏上,信号目标正向编队靠近。这时,装甲分队将要驶入射击阵地,数辆坦克仍在爬坡。千钧一发之际,某合成营营长姚孝业当机立断下令:“启用备份射击阵地,小群多路机动。”
“安徽,我是江西,前方岔路口分两路行进。”装甲分队改变原来的编队方式,按照备份方案,在多个岔路口分路行进,在夜间条件下拉大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各车打开远光灯,朝备份射击阵地驶去。
“各车注意,车速控制在80”“各车注意,缓慢提速至90,出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对于昼间车辆机动,该旅在夜间加强电台通联,一方面提醒驾驶员打起精神,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车速和车距,保证演练安全。
不明空中目标向部队逼近、进攻路线遭“敌”炮火打击……一路行进,“敌”情不断。茫茫雾夜中,官兵见招拆招、沉着应对。
“前方地域桥梁被‘敌’炮火炸毁,现令你部官兵前出抢修桥梁。”接到导调指令,工兵预备队迅速派出侦察组前出侦察。侦察组班长杜晓宣和组员携带测量装备,乘坐工程侦察车奔赴指定地域。
“水深8米,流速3米/秒,风速5米/秒……”经过一番熟练的操作测得基础数据后,杜晓宣发现,测量河宽在夜间能见度低的条件下实施难度较大,测量数据不准确将会影响架桥速度,更有可能导致这次实弹射击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杜晓宣和组员迅速利用夜视仪和热成像器材进行测量,并将测得数据传给后方架桥分队。架桥组组长高玉培接到指令和数据后,带领班组成员快速抵达指定地域,在荧光器材照明下,成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桥梁架设,保障后续装备通过。
“夜间实弹射击,不仅要打得准,还要打得快。”该旅领导介绍,此次夜间实弹战术演练,该旅制订了详细的训练实施方案,针对探索官兵体力与心理极限、克服昼夜温差大、提高装备操作熟练度等展开专攻精练。
编队抵达射击阵地后,官兵利用夜视器材引导坦克、步战车占领射击阵地。深夜2时许,射击阵位准备就绪后,指挥员迅即下达射击命令。驾驶室内,官兵一边复诵口令,一边准确校对目标信息。负责射击的炮手刘福星虽然是一名年轻的00后战士,但他操作冷静沉着、果断干脆。
“砰砰……”不到两分钟,漆黑的夜空中,数十发炮弹吐着火舌直扑目标。
“实战化训练,就是要让官兵在难局危局中经受磨砺,在临机处置、自主应对中练强本领。”走下训练场,该旅某合成营营长姚孝业说,“本次夜间实弹战术演练,我们模拟实战进程,全程临机导调,临机指示目标,重点检验我们车组快速发现目标、准确判断目标性质和精确火力打击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狠抓实训,全面提升部队打赢能力。”
任天楠 池俊成 刘志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