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甘相伟带着找寻人生意义的慷慨志愿到北大,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令人鼓舞。在一些缝隙时间里,甘相伟到处演讲,讲自己11年在北大边当保安边听课的经历,一遍遍地告诉听众,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离开北大是一条分水岭,随着“励志”潮退去,关注他的人也渐渐稀疏。2018年,甘相伟到武汉某校当辅导员,一年之后辞职了;赋闲两年后,他去广东一所职业技校教书。(澎湃新闻网5月8日)
头顶“站着上北大”光环的甘相伟,曾经也是媒体重点关注对象,用当下的视角来看,称其为“网红”亦不过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可能并未实现所谓的“从北大启航”“和北大齐飞”的目标,最终成为普通的“打工人”,给他带来高曝光率的“励志”潮已然退去。可这并不代表着励志叙事已经过时,与之相反,励志的故事永远有听众、励志的人物依然广受追捧。
“站着上北大”或许是甘相伟的高光时刻,可当热闹退场,在平凡的生活中,依旧不甘于平庸人生,想闯出来成就自己,何尝不是另一种励志。甘相伟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学习的坚持、对于人生的思考还一如从前,在琐碎的日常中能有此执着,可能是比“站着上北大”更难能可贵的励志。
在信息多元甚至过载的当下,有人认为励志叙事已经过时,至多不过一碗熬得比较浓的心灵鸡汤罢了。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对个人而言,抑或从整个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励志与励志叙事永远都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人生不会一路坦途,也并非人人出生就有着高起点,很多时候实现理想、改变命运,需要年轻人付出艰辛、不懈奋斗。在命运低谷,甚至准备就此放弃“躺平”之时,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位励志的人物,就可能成为燎原希望的星星之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励志人物当成榜样,如此便能多些跨越山海的豪气与挑战困境的勇气。
社会的发展也少不了励志叙事的养分输送。正是在大量励志样本的映照下,社会各行各业、各层各面都在持续不断涌现着改变自我命运、改造社会环境的人与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不局限于眼前、敢于打破成规的活力迸发的时代。没有励志叙事的耳濡目染、激励牵引,安于现状、甘于平庸之风就可能蔓延,整个社会也会因为活力不足而停滞不前。
励志叙事的确鼓舞人心,却也不能成为长期使用的“药方”,一则滥用它难免给人产生抗药性,二则励志往往是以较大艰辛为代价的。如果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充分施展才能、争取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便就此再没有了励志叙事,这样的个人与社会同样是会获得情感满满、活力四射的。
因而,在用好励志叙事、讲好励志故事的同时,还应该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关心与关爱,从而创造出更多用双手改变命运的精彩篇章。在更加公平公正友好的环境之下,励志叙事才能实现激励功效的最大化,否则就可能沦为惹人反感的油腻心灵鸡汤。
夏熊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