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6日电 (记者 李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5日在北京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防控就放任不管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
当地时间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专家5日在北京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新社等媒体的采访。
梁万年表示,对于中国而言,此次调整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间的交往。但这并不代表新冠疫情就此结束,也不代表所有的疫情防控措施都可以放松甚至放任不管。
“下一步尤其是我们中国,有几方面的工作还是需要继续坚持。”他首先提到了疫情监测,如何更加有效、敏锐地监测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以及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要设立好‘哨点’,建立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随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异株。”
第二点是加强高危、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事实证明,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都是有价值的,相关工作仍需坚持。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需要进一步强化。”梁万年指出,对于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包括全社会防控知识的普及、技能的培训以及物资储备等方面,要利用好这一时机,加快补齐此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
须看到,新冠病毒仍在变化,变异方向尚存不确定性。受访专家也提示,要保持在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
谈及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表示,中国已经建立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例如,全国设有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医疗机构,每天都要报告发热病人就诊人数,包括其中新冠阳性的人数。
在社区层面,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阳性结果以及重点场所的聚集性疫情等,也都要求进行报告,特殊情况下还将开展专题调查。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对城市污水系统的检测,探察社区内新冠病毒的活跃和流行情况。
施国庆说,这些监测系统可以反映疫情流行的趋势、临床特征的改变。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还要启动应急现场调查,对疫情规模、传播速度、临床特征变化、主要变异株等进行调查,“这对我们判断风险非常重要”。
“我们要通过监测预警这种多渠道的整合,通过这种拼图的方式来全面认识新冠疫情及其流行病学、临床上的特征变化。”施国庆指出,监测预警是接下来落实防控措施的一个重要起点,采取恰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很是关键。“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要认真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不要麻痹大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