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供图
4月19日,北京正乙祠戏楼重启一周年,于当天发布了“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演出单。戏楼门口,红纸黑字,手书10场演出名字,包括驻场大戏——昆曲《怜香伴》《墙头马上》,还有经典昆曲剧目《狮吼记》、京剧《惜娇》《河东狮吼》等。
前门西河沿街,走过路过,婉转唱腔从门内流出。或许你会遇见《墙头马上》,大家闺秀李千金正在游园玩赏,身居墙头看园外的新鲜世界,翩翩少年裴少俊正巧路过,鲜衣怒马,墙头马上,一见倾心,眉目传情,书信为约……观众坐于台下的木椅,看着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宛若当年,这座300多年历史古戏楼里的一切,仿佛从未变过。
正乙祠戏楼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也是为数不多的室内戏楼。史料记载,19世纪末,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等京剧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见证了它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而另据一些史料记载,正乙祠最早就是上演昆曲的戏楼。舞台两侧至今挂着一副对联:“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联中即提到了四出昆曲名剧——《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
现在,正乙祠戏楼由北方昆曲剧院管理运营维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碰撞——毕竟昆曲已经很久没有在戏楼里演了,也是回归——毕竟戏楼最初演的就是昆曲。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性,艺术与空间,从来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戏楼空间为戏曲展演赋予暂时抽离现实的梦幻感,而戏曲为戏楼建筑注入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
同样的关系,还有昆曲与园林。京昆大家俞振飞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时,曾邀请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给学生讲中国园林。他认为,演员如果理解了园林之美,心中有了中国园林或隐逸闲适或方寸天地的境界,那他的身段念白便有了文化支撑。陈从周也说过,昆曲的曲境与园林互相依存,“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而关于戏楼与戏曲,今年即将迎来创建40周年的恭王府博物馆也宣布,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尝试把曾在恭王府历史上真实上演的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府中纯木结构的大戏楼,“音响效果”一流,即便坐在最远的角落,台上的唱词也听得清清楚楚。
戏楼是中国传统的舞台呈现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呈现中国传统艺术。西方的艺术形式走进戏楼,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于是,在这张“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演出单上,我们还能看见《正乙祠·柴亮中西浪漫的对话》——小提琴家柴亮音乐会、舞剧《幻茶谜经》等。在古老的戏楼里,演出在变,演员在变,观众在变,不变的,只是艺术的观与演永远都是“正经事”。
在特定的空间内看戏是一种超越看戏本身的“沉浸式体验”。如果说江南太远,园林难寻,那么在戏楼看戏,或许是当下年轻人在日常下班后能寻着的最好方式。对戏曲来说,戏楼就是最好的道具:你所听到的唱腔,在戏楼的雕梁画栋间百转千回,再进入你的耳朵;你所看到的身段,在舞台的灯火阑珊中轻步曼舞,再定格在你的眼中;那些听了几百年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么老套,却还是那么迷人。
现在,正乙祠戏楼俨然已是北京的一个“网红打卡地”,不少年轻人专程来拍照留念,但看戏这种更“高级”的打卡方式,暂时不能人人如愿——多场演出开票即售罄。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所谓经典,无外乎是。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