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老家,与许久未见的表妹见面,晚饭后跟她在村里闲逛。傍晚的乡村宁静而美丽,踩在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两边田埂里还有些未化的积雪,夕阳洒下,连空气都散发着城市里所没有的清新,心情陡然惬意。
走到村口附近时,刚刚还叽叽喳喳的表妹猛然停住,声音戛然而止。
“怎么了?”我奇怪地转头。
她使劲朝前面努了努嘴,拉着我的手就准备离开,一脸惊恐道:“快走,快走。”
我望了望那边,只见几个大妈各自搬了把椅子围着一个红红的火盆,最中间那位正说得唾沫横飞,讲到兴奋处“噗”一口吐了嘴里的瓜子皮。
表妹压低声音跟我耳语:“看见那阵仗没?你敢过去下一个话题就是你。”
年轻人对于聚在一起闲聊的大爷大妈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和抵触,网上的段子流传甚广:一群大妈在村口讨论东家长西家短,嗑着瓜子,这里堪称全村的“情报中心”。
想到这里,连我都有了一些紧张感,不过还是小声道:“没那么夸张吧?”
她着急想走,然而来不及了,那边的大妈已经扯着嗓子在喊我们。我俩对视一眼,无奈地走过去。我还好,表妹战战兢兢,恨不得干脆躲在我身后。
王婶婶往旁边盘子里一抓,抓了一把花生瓜子塞我手里,“嗑点瓜子噻。”接着,她又把藏在身后的表妹扯出来:“莫害羞噻,吃点。”一把瓜子也塞到了表妹手里。
嗑着瓜子,大妈们果然围绕着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审问”起来。看表妹低着头一脸抗拒,我也只好主动接过话题,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与大妈们的一次闲聊,简直发挥了我工作十几年锻炼出来的所有人际沟通能力。
终于表妹不耐烦了,皱着眉头:“姐,我们回去吧。”
语气毫不客气,直接打断了王婶婶的侃侃而谈。我正准备说句什么打个圆场,她倒自己笑了:“是的是的,瞧着天都黑了,早点回去不然看不到路。”然后伸出手轻轻摸了摸表妹的头,感叹了一句:“都这么大了啊。”
我注意到那只手,粗糙黝黑,指腹还生着厚厚一层茧,见证着手主人辛勤劳动的沧桑岁月。
第二天饭桌上聊起这事,表妹还在愤愤不平:“什么人啊,谁的闲话都聊,尤其那个王婶子……”正说着,一直沉默吃着饭的表叔突然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别说了!”
表妹立刻怔住,诧异地看着自己很少动怒的老爸。表叔酝酿了一会,缓缓开口:“你知道王嫂子的丈夫,是个跛子吗?”表妹愣了:“所以呢?”“那你知道他的脚怎么伤的吗?”
表叔接着说,“你1岁的时候,半夜发高烧,还是大雨天,那时候交通不便,村里就你王叔家有一辆摩托车,是他二话不说,抱着你就往医院赶,回来的时候摔了……”
“王嫂子照顾了她丈夫这么多年,任劳任怨,也从来没对我们家有过怨气,他们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人……”
表叔直视着自己的女儿:“从前没和你说过这些,但现在我觉得,你应该知道了。”
听着这席话,表妹彻底呆住了。
事情过去几个月,我再次回老家时,竟意外在村口大妈堆里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表妹也搬着一把凳子坐在中间,嗑着瓜子,正眉飞色舞地跟她们说着些什么。
回去的路上,我惊讶地问起,表妹笑道:“我以前真的太过偏见……我还跟我朋友们说,以后见到大妈们别怕,主动问声好就行了。”
表妹的改变,让我也有些恍然。不知从何时起,“大妈”已经成了贬义词,网上充满了对她们的嘲讽。但我们似乎忘了,正是这一辈人养育我们长大,她们平平凡凡,每日为柴米油盐奔波,为家长里短操劳。她们中,或许会有人小家子气,或许会有人嘴巴琐碎,却又在旁人陷入困境时,竭尽全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她们永远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不知疲倦。
年轻人们,要是再在村头遇上一群唠嗑的大妈,不要害怕,主动走上前去问声好吧。你会发现,她们脸上将展露出惊喜而纯朴的笑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