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不离手、长时间用眼不休息、长期近距离用眼被指影响儿童视力保护三大现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户外体育活动少、沉迷电子产品不撒手、移动车内看绘本……在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里,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正遭受着威胁。随着未成年人近视率不断升高,我国少年儿童视力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成年人近视发病年龄出现明显提前趋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同济大学副教授崔红平介绍,我国近视总人数已超6亿。“近几年,我国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显著提前。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愈加突显。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0至6岁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孩子视力完全正常的占比不到一半(45.8%),处于边缘近视的占28.7%,已经近视的占25.1%。具体来看,轻度近视的占21.1%,中度近视的占3.3%,高度近视的占0.7%。交互分析发现,4-6周岁儿童中视力正常的占比为38.8%,较0-3周岁的比例(57.2%)明显偏低,且边缘近视和轻度近视的占比明显更高。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龙琴表示,未成年人近视发病年龄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这值得青少年及家长的注意。“近视发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部分。从遗传方面来看,如果父母近视,那么孩子近视的几率将加大。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可达90%以上。同时,环境因素也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比如近距离用眼、长时间用眼等不良的用眼习惯,昏暗的光线、晃动的车厢等差的用眼环境,都会对视力产生负面影响。尤其青少年处于视力发育敏感期,这些方面不注意很容易造成近视。”
崔红平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信息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如电子设备终端的长时间使用,户外活动的减少等是导致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儿童近视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常见现象在损伤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数据显示,第一位的是电子产品不离手(69.8%),其次是长时间用眼不休息(63.8%),然后是长期近距离用眼(51.4%),其他还有:室外活动少(50.0%),不注意用眼场合(43.2%)等。
沉迷电子产品影响未成年人性格养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智松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而手机比电脑使用更方便,因此成为很多中小学生喜欢的上网方式。“但手机屏幕小、字体小、反光强烈,如果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类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很大。”
“我分别在20多年前和10多年前做过两个研究,前者论证了沉迷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视力急剧减退、久坐缺乏运动而肥胖、电磁辐射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后者则证明了沉迷电子产品会对性格等人格因素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会形成内向抑郁、社交退缩,攻击性高、偏执,缺乏严谨、怀疑固执,消极应对、敏感脆弱,神经质、焦虑,网络人际较好、现实人际紧张,处世态度消极、生活目标偏低等问题。”唐智松说。
作为预防孩子近视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言行和教导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88.5%的受访儿童家长确认,家长在预防儿童近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有效预防孩子近视?68.9%的受访儿童家长指出要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68.7%的受访儿童家长认为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59.9%的受访儿童家长强调家长要首先降低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范先群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要加强0至6岁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提倡预防为主和强身健体防近视。此举也是受访家长非常期待的。调查显示,有66.5%的受访儿童家长希望提高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
(徐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