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王维诗里的阳关。西出之后,再难逢故人。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召唤,我们顺着诗句奔赴千里,只为一睹雄关古道的风采。
到达阳关的那个下午,阳光耀眼得有些刺目。在导游的介绍中,阳关的千年历史像厚重的竹简徐徐展开。
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丝绸之路从此通达四方,玉门、阳关也由此应运而生。据说,玄奘取经回国,就是途经阳关返回长安的;那个爱游历的马可·波罗,也是从这里踏上了神秘的东方土地。
然而沧海桑田,秦时明月依旧在,汉时关城不复存。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仿古制而建的阳关关城。在这里,可以体验像古人一样持牒出关,饮酒壮别。只需在出关前买上一个通关文牒,让都尉府的“官员”将你的名字书写在文牒之上,盖了印章,就代表可以通行。
走到城门关口,身着铁衣的“守城士兵”会核验你的通关文牒。如果没有文牒,他会随机问你一个丝绸之路相关的问题。能答上来的,同样也可以放行。
关城之后,是茫茫的戈壁大漠。出塞的人,不知何时才是归期。回望长安,便有了天涯之叹。
骑着白马,我们向阳关仅存的古遗迹走去。屹立在墩墩山上的,是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那座孤零零的烽燧是整个景区的制高点,能将方圆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因此有“耳目”之称。登临远眺,可以望见苍山负雪,日照城郭;大漠飞沙,戈壁苍茫。古烽燧的土墙沟壑纵横,那是千年风霜侵蚀留下的沧桑。
沿着大漠中的栈道行走。散架的木质古战车,一半掩埋在黄沙之中,另一半暴露在烈日之下。昔日将士们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情节似乎近在眼前。
硝烟烽火,商旅穿梭。丝绸西去,天马东来。淹没于风沙之下的,又何止战车一架,何止关城一座呢?那瀚海流沙之中,一定埋藏了太多的故事,才被赋予了如此厚重的诗情。
塞外的风,吹过古长城,吹过烽火台,吹起黄沙漫漫,吹来驼铃悠扬。
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千年咏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元二出使,路过阳关,他是否会想起在渭城(古咸阳)相别的好友王维,是否也会被这里的风沙迷了眼呢?
唐代绝句诗,是可以配乐吟唱的。当古人在唱起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往往会把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吟唱三次,所以这首诗歌又名《阳关三叠》,亦称《渭城曲》。
在歌曲即将结束之时再三咏叹,仿佛是让时间,永远停留在离别前夕的这一瞬间。我曾到过阳关,也曾别过故人。
那里的风沙迷了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