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是我的家乡,在《盛京赋》中“北屏白山,南带辽水”,赞誉了沈阳的自然禀赋。美城美景下的丰富煤矿、铁矿资源也成就了沈阳上世纪的“重工业基地”。岁月变迁,征程伊始,沈城的工业已着力于从资源型制造转为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创造。
成长在这场华变中的我,2022年秋天去了外地上学。新环境、新身份、新任务、新专业……一股脑的忙碌让我几乎忘了校外的生活,和爸妈也是偶尔在微信上聊天。在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家乡县委书记暖心喊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于是在学校通知可以离校的第二天,就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沈阳是我的家乡,初次离沈这么长时间,回家的路上我满怀期待。
到家后少不了和爸妈大餐一顿,饭后漫步在常去的公园、沈阳的大街小巷,我发现和四个月上学前有了很多不同。
在我没开学之前,沈阳还在“创城”的整修阶段。为了打造幸福之城,满足市民需求,推动沈城转型发展,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城重点实施了多项工程。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有上百个老工厂,我家所在的铁西区是上世纪沈阳工厂最多,也是如今老旧居民楼最多的城区。在回家前的记忆中,也是晚夏、早秋最热的时候,沈阳正好是创城的初期,所要修缮的区域都被围挡,尘土飞扬的,也有些影响道路的通畅。创城后家附近的老旧小区里的坑洼路面已被填平,外观老化的楼体新增了保温层,粉刷了墙体,也设置了新楼盘才有的便民器械区与休闲长凳。
在高峰时期一些经常拥堵的商圈、大型货品往来的商城在道路中间新增了“嵌入式”停车位,这种新设的车位与马路牙子之间新规划了一条大约一米宽的自行车道,这条“嵌入式”停车位合理地隔开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完美地避免了之前车辆混行的窘境。这一创新式的规划让行人、车辆更能保证安全地出行。
除了看得见的城建变化,沈阳在新春佳节也分期发放了金额1亿元,实惠超值的购物、旅游、综合消费券。有了这场便民活动,再加上囤年货的热潮,商场果然火爆不少。凑热闹的我也不例外,棋盘山关东影视城音乐烟花秀、北市场的皇寺庙会、新春贺岁档的电影、与朋友的聚会,都在我的计划清单。不一样的新年让我在绚丽烟火中、盛京古建筑下、影院科幻场、小聚话谈中品味浓浓沈阳“新”年味。
兜兜转转还是家最暖。沈阳是我割舍不开的城市,她不只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文化底蕴,还有在继承重工业基地并创新联合多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她在一点点变得更好,迸发经济活力,关注市民需求,争创典范,努力迈向“文明城市”。我的小家也是沈阳普通百万家庭的缩影,点滴的变化见证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