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急诊量很大,白衣天使很拼

发稿时间:2022-12-31 09:0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王烨捷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记者日前从上海交大医学院获悉,当前上海城市医疗体系受到感染高峰的不断冲击,迎来了三年抗疫路上的一次“大考”。在这个特殊时期,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各大医院的医生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在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一直连轴转,战斗在急救、重症一线,协调医护人员的配置和业务培训。毛恩强“阳后”仅休息1天就带病返岗了,他还继发了窦缓(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性心律小于60次/分,记者注),吃着中药继续奋斗在急救一线。

  瑞金医院急诊科。瑞金医院供图

  “就像打仗一样,人员损耗很厉害,很多医生也感染了。”急诊科医生盛慧球“中招”后第二天全身肌肉酸痛,却仍在急诊室忙个不停。

  瑞金医院急诊科。瑞金医院供图

  这一周来,急诊的病人非常多,12月29日一天就来了92辆救护车,是平时的整整3倍,而4、5月份上海封控期间一天也只有51辆救护车。“急诊内科昨天24小时有865个病人。抢救室从零点到早上7点钟,共有200多个病人。”盛慧球说,目前一些感染后尚未度过急性高峰期,同时又把原本存在的基础疾病诱发出来的病人,最难处理,“医护人员的压力都非常大,但相信我们团结一致,一定会赢。”

  在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科的工作量已经达到了平时的五倍。这几天,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剑飞明显感到压力袭来。熊剑飞负责统管急诊抢救大厅的工作。今年4月的那场疫情中,仁济东院是浦东唯一一家没有停诊的三甲医院急诊,承载了当时几乎所有浦东地区120转运来的急救任务。

  仁济医院急诊室外的走廊。仁济医院供图

  特殊时期,为了在有限的资源里尽力满足需求,急诊科做了各种灵活变通。“白天和半夜相对来说人少一点,我在排班时就人少排一点。晚饭前后的中班,是人最多的时候,就把人排足。”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樊翊凌在感染楼的5楼给医护留了几间房间,作为休息室,“凌晨的夜班是最累的,如果忙得过来,可以让两个人去休息,睡两三个小时也是好的。”

  樊翊凌已经在医院办公室里打了好几天地铺了,有时他会想起4月份在方舱的经历,“那时候不也扛过来了吗?这一波也一定没问题。我们算见过‘大世面’了,医护们也不需要动员、誓师大会什么的。大家这点共识还是有的,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是生命至上、治病救人。”

  附属新华医院的儿科全市闻名。儿童急诊和发热门诊同样忙得不行,该院儿科医生和护士们排着队备班,上去一批就病倒一批,有时,只值一个班,医护们就发高烧了。一开始从其他病区抽调,没两天就“调无可调”了。

  新华医院的急诊抢救室。新华医院供图

  26日中午,儿急危重症科的医生夏昊在儿科急诊上班时突然晕倒,送至成人急诊检查,CT显示,典型病毒肺。据悉,他12月18日“阳”了,仅在家休息了4天,就返回医院顶上第一线。儿急危重症科主任朱晓东自责“对不起他”,“真的,这是非常棒的医生!很心疼他!”

  12月12日,新华医院的发热病房迎来了第一个阳宝宝,新生儿科立即派出医护进行收治。12月23日,由于阳性新生儿增多,医院将设置在发热病房里的新生儿病房搬迁至儿科综合楼11楼,迅速扩大了收治的床位数量,而且还设置了有陪病房,既让宝宝及时得到专业照护,又能24小时陪伴在宝宝身边。

  为了做到这一点,新生儿科护士一个班需要坚持12小时。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两周来急诊接诊人数逐日攀升,南部急诊每日接诊近800人,北部近500人,南北部输液室门口排起了长队。超过抢救床位几倍的抢救患者和几倍于以往的危重病例压在急诊人的肩上。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大量“倒下”,南北急诊医护人员几乎全都“阳”过一遍。

  忙碌的急诊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努力扛住压力,冲锋在前;许多医护已经感染新冠病毒,趁着自己还未发热,连轴转顶发热同事的班;前期感染的同志病情稍有好转,嗓子还哑着,也赶回来上岗;后面感染的人顾及科室人力紧张,觉得自己还顶得住,虽然发着烧仍继续来上班。

  急诊室护士长有些哽咽:“有一半多的护士姑娘感染后一天都没休息过,一直战斗在一线。”据悉,目前该院已经组建应急预备队,组织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急诊,并通过开设额外就诊通道和竭尽所能扩大抢救床位等方式收治患者。

  12月29日中午,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内,前一位患者刚被送入抢救室,自动门尚未完全关上,急诊护士又一路小跑地与新来的120救护人员交接,将又一位患者用推床送入抢救室大门。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正在抢救病人。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每日将近2500人次的急诊量,以及每日180辆左右的救护车频次,已成了这几天附属一院虹口、松江两个院区急诊工作的日常。

  目前,医院一方面组建了几批专家梯队支援急诊,充实一线人力;另一方面,医院重新优化诊疗流程,严格做到急诊分诊制度,为三级及以上患者划定专用急救区域,扩充呼吸科病房纾解急诊压力,确保能够集中力量救治病情较重的患者。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诊的救护车数量也达到平日的2到3倍,每日约有200余辆。医院各科室人员都被动员了起来,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实急诊内科和发热门诊力量,保证救治人员尽量能够及时轮换。

  市六医院团委副书记、内分泌代谢科医师沈赟从29日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在急诊科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虽然很忙碌很辛苦,但是能让患者尽可能早点看完病,早点回去休息,我就感到很宽慰了。”

  风湿免疫科医师童强也积极报名了这次支援急诊内科的工作,他和妻子都选择坚守在抗疫一线。

  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热门诊内,抱着发烧孩子来就诊的家长明显增多,连日来这里的日均接诊量已经达到550人次。第一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已有人返岗,还没“阳”的医护人员则告诉记者:“尽量争取晚点阳,让大家缓一缓。”

  发热门诊护士长卫枫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人手真的是非常非常紧张,现在是按照一个班3-4个医生、3-4个护士来排,12个小时排一班的工作量,基本上一个护士要干两个人的活。”

  近一周,急诊发热患儿数量骤增,高热惊厥发作、急性喉炎-喉梗阻等疾病的就诊患儿数量也增加到平时的2到3倍,急诊内科24小时的就诊量从平时的400多人次增加至1425人次,加上不断病倒的医务人员,如何减短候诊时间、保障就诊秩序、合理统筹安排医疗人员休息时间,这一桩桩都牵引着医院领导的心。

  医生杜欣拖着还未康复的身体奋斗在急诊室、抢救室,直到自己哮喘发作,呼吸费力,雾化吸入药物稍做休息后,又坐回了诊室;医生程安娜、孙蕾,一边吃下退热药,一边坚持上夜班;住院总医师蒋卫芹白天是病人,在成人医院输液,晚上是医生,服务患儿。

  附属胸科医院29日一天收治的患者,比平时多了5到6倍。其中,抢救多、重病人多、重病抢救转运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延文“中招”后3天就返岗了,每天都在急诊室忙个不停,“现在每名医护都是这样,感染后基本退烧了就回来上班。”

  “我们有2名还没感染的护士至今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1点多下班,早晨6点又到医院开始工作,忙起来常常顾不上吃饭。”护士长潘璐意说,她这段日子一天也没有休息过。

  李延文分析,接下来的重症高峰可能才是真正的考验,“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我们一如往常,将继续奋战坚守在最前线,全力以赴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原标题:急诊量很大,白衣天使很拼
责任编辑:张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