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刘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工作有何不同?网传的“白肺”究竟是什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解答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刘欢摄
调整后防控有何不同?
——社会面防控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机构和人群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说,调整以后,在防控方面主要有四方面不同:
第一,在传染源发现方面,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
第二,在传染源的管理方面,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采取居家健康管理。
第三,在社会面的防控方面,社会面的防控措施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者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四,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照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面,对入境的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也不再进行抽验。
医疗储备怎么样?
——各地需求不同,采取多种措施扩充医疗资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指出,随着疫情发展进入到不同阶段,各个地方的需求不同,应采取多种措施扩充医疗资源:
首先要扩容发热门诊资源,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配备。
其次,推行分级诊疗。在城市,以地级市为单位,划分网格化的医联体,在农村则以县为单位组建县域医共体,利用分级诊疗的模式,为患者提供分层分级的医疗救治服务。
同时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为发热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和用药指导,开具相应的处方,并多渠道增加药品供给。
还要不要公布监测数据?
——每月公布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称,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以及对外公布有所调整,要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在监测内容上,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核酸和抗原检测、哨点医院监测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监测,特别是病毒株变异情况等综合监测。
在频次上根据疫情的情况作动态的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在公布平台方面,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定期公布。
针对部分网友认为“乙类乙管”之后进入到公共场所可以不戴口罩的观点,殷文武强调,在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的传染源更加不确定,所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们还是要规范佩戴口罩。一些重点人群,像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疫情期间最好少外出、少聚集。”殷文武说。
网传“白肺”是什么?情况如何?
——白肺是严重的肺部炎症,实际占比非常低
对于网络热议的“白肺”,焦雅辉回应说,现在出现的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白肺是当肺泡里出现炎症或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所填充,射线穿不透,在影像学上出现白色区域。
她强调,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的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的时候,也就是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在临床上尤其是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白肺,但是占比非常低。
此外,不仅仅是新冠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包括一些细菌如军团菌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
“从治疗上讲,我们现在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方案,主要是俯卧位通气,另外就是进行给氧治疗,包括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还有被网友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加强原发病的病因治疗,白肺患者中有相当部分可以好转。”焦雅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