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制茶、饮茶的传统。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到今天,中国的饮茶文化依然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不仅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各类创新茶饮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评为世界非遗,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的。
饮茶不仅是源远流长的生活方式,更嵌入了年轻人的社交。最近,关于“围炉煮茶”的短视频、图文日志在网络平台上走红。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有11.4亿播放,某社交平台上有1158万浏览。一时间,不拍张喝茶的照片,就好像赶不上潮流,没参加过“围炉煮茶”活动,与朋友交流时就少了谈资。
“在各种宣传造势下,网红娱乐一个接一个,但能否保持常青,必须接受时间的检验。”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在互联网上,类似这样的生活潮流为数不少。比如这两年流行过的露营、野餐、飞盘等,既代表了市场上新的商机,也显示了年轻一代的生活主张。不过,“当新鲜感过去,当滤镜被摘除,围炉煮茶这门生意如何才能做得长久,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问题。”
与很多流行生活方式不同,饮茶既不是乘着洋风洋味的舶来品,也不是空有概念的“打卡项目”。俗话说,“吃到肚子里才是自己的”,“围炉煮茶”要实现长红,离不开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真实认同。
“非遗不只代表历史,更应满足当下、适应未来。”“新京报评论”的文章,看到了茶文化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延续生命的特点。确实,与传统戏曲、雕刻、书法等非遗项目相比,茶文化距离普通人更近。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超市,都可以买到茶饮料;近年来新开设的茶馆,大有跟连锁咖啡店一较高下的势头。简单地说,人们不需要越过太高的门槛,就可以感受和品位茶文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围炉煮茶”之所以流行,也在于其区别于独茗的社交意义。澎湃新闻的观点认为:“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重点在于表明自己的爱好取向,而不全是追求‘喝茶提神’这类实用效果了。”不管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吸引“点赞”,还是在线下茶室约一场“茶局”,“围炉煮茶”获得认同的重点还在于“围”。
避免“围炉煮茶”成为一阵风,要防止华而不实的“虚火”和“水分”。饮茶本是平民化的消费,现在,一些商家看到商机,就将“围炉煮茶”过度包装、借机抬价。在网络上,就有网友质疑“一份套餐收费168元”,这还是打了折的结果,在明细菜单里,标价3个红薯45元、3个板栗45元。虽说在市场环境中,一些消费项目卖的就是体验和场景,但很难设想,如果一份商品明显超出其平均价格,还能保持多大范围的辐射力。
寒冬已至,氛围到位了,“围炉煮茶”还需要适宜的条件和情绪。《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用调侃的语言写道:“天太暖和了没必要烤,天太冷了又烤不暖和。风太大了可能会尘土飞扬,没有点风,也烤不起来。”正所谓“活水还须活火烹”,让“围炉煮茶”更加深入人心,离不开茶文化内涵的真正普及,同样离不开让人从容饮茶的客观环境。
撰文/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