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张扬对话周建平:把航天员送到更远的太空

发稿时间:2022-11-28 15:09:00 来源: 新华社

提示信息

Subtitle/CC
    Speed
      Quality
        Audio Track
          SpeedNormal
          Subtitle/CC
          Audio Track
          Quality

            “组织找您谈了大概半个小时,您就答应了?”

            “对,没什么可犹豫的。”

            20多年前

            一位大学教授选择走下讲台

            投身到一项当时还充满未知的事业中

            他说

            这是时代给的机遇

            他是周建平

            负责统筹航天员、载人飞船、空间站

            全部14个系统的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华社记者张扬专访了周建平总师。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周建平为记者讲述了很多动人故事——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引人入胜,还有的令人期待

            “原本,我们计划做

            三个空间实验室。”

            周建平告诉记者,在建造空间站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计划发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三个空间实验室。

            “国家批了的,按理说我们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做,有什么不好?”周建平说,当看到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研制进展较快时,一个想法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把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进行关键技术验证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任务合并

            当想法变为现实

            一下省了好几十个亿

            这样的创新跨越

            在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历程中

            并不鲜见

            周建平说,作为总设计师要管好全局,把握好整个系统的重大路线和方案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根据研制工作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优化,保证高质量发展。

            “建站为应用,

              我们还不到歇口气的时候。”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的最后一部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周建平说:“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努力,就是为了走向今天,今天终于到来了。

            当被问到是否可以歇口气时,周建平回答,今后空间站的应用和运营,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去完成,我们应该永远不满足。

            “原来需要8吨物资,

            现在只用400公斤。”

            周建平介绍,中国空间站在技术应用上有很多亮点,再生生保技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一。

            “以前如果是三个人的乘组,大概这一年要8吨物资,而现在只需400公斤——95%的补给都是我们通过可再生的办法获得的。”周建平说。

            周建平坦言,在空间站再生生保系统中,尿处理技术曾是最难攻关的

            “尿里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具有腐蚀性,而且把尿净化成水,喝起来又会是什么感觉?”周建平说,通过技术人员不断地对标、攻关,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周建平说,总设计师应该做好创新这件事情。“你要相信我们的技术人员有无穷的创造力。”

            “下一步,把人送到月亮上去。”

            对于大家关注的载人登月话题,周建平总师也给出了一个时间:2030年以前。

            难度是有的,挑战是有的,但周建平说,中国载人登月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完成嫦娥八号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在专访的最后,周建平总师还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梦想:登陆火星。

            “我相信,我们最终也能够做得到。”

            在遥远而神秘的太空中

            期待更多中国印迹

            中国载人航天 一直在路上

            出品人:孙志平、李学勇、陈良杰

            监制:樊华、张平锋、柳昌林、李国利、王晖余

            制片人:张扬

            策划:马原驰

            导演:李桢宇

            撰稿:赵世通

            本集编导:李桢宇、麦凌寒

            新媒体编导:宋育泽

            记者:张扬、周旋、赵世通、李桢宇、马原驰、麦凌寒、宋育泽、杨志刚、 王军锋、李恒毅、梅元龙、房宽、张汨汨、吴雪聪(实习)

            报道员:李源、黄国畅

            鸣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海南分社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