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各大经济体虽然也在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此次朔尔茨的出访预示着德国坚信欧盟未来需在多个方面与中国保持合作,不仅包括中德在贸易和投资等传统领域合作,还包括绿色经济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新兴领域合作。
7月27日,“2022中德葡萄酒文化节”在顺义中德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开幕。中德沙画表演精彩诠释中德两国以及中德产业园的经典图景。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耿子叶 摄。
文/盛松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陈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2022年11月4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朔尔茨将率领一支商业代表团一同访问中国,包括德国大众汽车总裁、西门子总裁、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德国医药公司BioNTech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等。
鉴于朔尔茨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位访华的G7领导人,他与德国商界代表团的到来,无论是对中德两国,还是对中欧关系来说,象征意义与实质意义均十分重大。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各大经济体虽然也在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此次朔尔茨的出访预示着德国坚信欧盟未来需要在多个方面与中国保持合作,不仅包括中德在贸易和投资等传统领域合作,还包括绿色经济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供应链多元化等新兴领域合作。
中德经济优势互补性较强,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2022年10月11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2%放缓至2023年的2.7%。而深陷俄乌冲突旋涡的欧洲诸国前景更为黯淡,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通胀居高不下。其中,发达和新兴欧洲经济体GDP增长率将分别从2022年的3.2%和1.2%下降到2023年的0.6%和0.5%,2022年通货膨胀率预计仍将分别保持在8.3%和30.6%的历史高位。另据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得益于私人消费的韧性,德国第三季度的经济总量达9662亿欧元(现价),增速意外地由第二季度的0.1%提升至第三季度的0.3%。然而,鉴于德国10月通胀率再创自1951年以来的新高(10.4%),尤其是当前高昂的能源成本还未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欧洲央行很有可能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无疑会加剧包括德国在内欧元区的衰退。因此,IMF在此次预测报告中将德国2022和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下调至1.5%和-0.3%。
近些年,中国与德国的经贸务实合作硕果累累。由于中德两国经济优势互补性较强,在中国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和推动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际,德国借助全球先进制造业的优势,积极抓住机遇,深耕中国市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达2453亿欧元,占德国贸易总额的10%,约占中国与欧盟整体贸易的35%。2021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900亿欧元。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项目达149个,仍稳居第三位,仅位列美国(254个)和瑞士(219个)之后。
两国经贸领域合作稳定,2022德国对华投资热度继续攀升
自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全球疫情和能源危机叠加下,新一届德国联合政府在对华经济政策上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中德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仍然保持稳定,充分体现中德合作的巨大潜力与强劲韧性。一方面,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德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小幅增长0.9%,约1629亿欧元;在此期间,中国自德国进口额下降了6.1%,至795亿欧元,而出口增长了8.6%,至834亿欧元。另一方面,2022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据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DIW)研究报告,2022年1-6月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远远超过最近22年来同期62亿欧元的峰值。德国联邦银行的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德国企业在2022年上半年投资中,至少有50%是对德国企业中国子公司的再投资。
2022年以来,德国对华投资热度继续攀升,开拓了多个投资项目,其中最受瞩目的包括2022年初宝马在沈阳投资价值数十亿欧元的工厂,为该公司有史以来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一笔投资;奥迪斥资约26亿欧元建立了首个在华生产纯电动车的新工厂;9月德国巴斯夫集团(BASF)在湛江投资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这是德国公司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外国投资项目之一,并且该集团计划到2030年的投资总额将高达100亿欧元;10月德国大众宣布投资24亿欧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公司,创大众汽车入华40年来的最大单笔投资记录。这些大规模投资项目的落地和积极推进充分展现了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意愿和信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德贸易规模相比,德国对华投资规模相对较低,而且投资项目基本集中在大型跨国德企,小型德企的投资活动很少。根据荣鼎集团在9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过去四年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和德国三大车企——宝马、大众及梅赛德斯-奔驰对华投资总额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就高达34%。
中德经贸合作可在多个领域走深走实,尤其是绿色经济转型领域
如上文所述,在当前全球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欧洲各国正努力对抗能源危机和高通胀的背景下,德国总理与德国商界高级别代表团的对华访问为中德和中欧未来经贸合作释放了良好信号。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大的市场机遇以及大国的责任。展望未来,中德经贸合作可以在多个领域继续走深走实,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欧盟当前面临重重困难的绿色经济转型领域。
2019年底,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在上任伊始即出台了《欧盟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搭建了迄今为止欧盟最重要和最完整的绿色政策框架和增长战略,承诺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5%,到2050年欧洲将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而德国也相应出台了更高的国家气候目标,即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65%,2045年实现碳中和。与欧盟制定的统一目标相比,德国将完成碳中和时间表提前了5年。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将更多的减排任务放在当下,而非推迟到下一代。德国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基础虽然较好,但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德国与俄罗斯关系急剧恶化,这迫使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绿色转型战略,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的转型战略。
在欧盟各国加速寻找替代能源转型方案之时,由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供应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德国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有望实现突破性进展。首先,在太阳能领域,全球大部分制造链集中在中国。在全球前十大多晶硅生产商中,有七家来自中国。中国硅锭和晶圆产量更占到世界总产量的97%。目前,多数德国太阳能设备企业组装进口自中国的模板。其次,在蓄电池和蓄电技术方面,中国同样可以提供蓄电池所需的钴、镍、锂等原料。荣鼎集团数据显示,中国锂和钴的冶炼产能目前占全球产能的60%以上,阴极、阳极、分离器和电解质产量也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电池片产量的全球占比则高达近80%。再次,在风能领域,中国可以为德国提供主要原材料,例如生产风力发电机所需的钕。除此之外,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制造和装配方面也在全球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中德继续深入合作提供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期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外国投资者在德国获得投资补贴和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大。7月7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旨在显著加快德国能源基础设施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变的“复活节一揽子”(Osterpaket)能源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将达到80%。为此,德国设立了明确的电力发展路径,即陆上风能应达到每年扩张10吉瓦,太阳能发电达每年22吉瓦。在投资补贴方面,德国政府出台了资助计划“热网4.0”。该计划主要针对节能建筑的投资补贴,而重要资助条件是满足建筑与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除了投资补贴以外,德国政府也希望推动投资条件的改善。例如,德国计划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来加速推进旧风力涡轮机更新换代。随着德国对风力涡轮机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恰与上文提及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制造和装配方面的优势以及积极布局欧洲市场的计划相契合。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50年间中德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是全球化发展和市场运作的结果,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企业和民众,还为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化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德两国将秉承既往优势,展现大国担当,继续以开放姿态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