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温州商学院励志校友帮扶行动启动仪式上,受资助人李秋红(左二)和葛鹏飞(左五)及其亲属上台分享资助感恩故事。温州商学院供图
10月18日晚,温州商学院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励志校友帮扶行动”启动仪式,浙江温州泰顺的李秋红受邀参加。母亲因为聋哑平时几乎不出远门。李秋红第一次带着母亲和6岁的小儿子去看看那些给予她很多温暖的人,去赴一场关于感恩的暖心约定。
2005年,李秋红读初二,父亲重病,母亲聋哑,家庭困难,她面临着辍学的困境。那时,温州商学院(当时叫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正在发起“寻找山里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助学活动,李秋红成了受助人之一。她得到了学费和生活费的资助,从初二开始到大专毕业。“当年的助学结对仪式真是历历在目,至今还能想起参观图书馆、学生公寓时感受到的震撼,我就是在那时候萌发了想上大学的强烈愿望。”
李秋红从上大专开始,总会抽空到敬老院做志愿者,还参与了残奥会的志愿服务。2020年年初回乡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她作为党员代表,与村里10名党员一起轮流值勤。如今,她在村里当志愿者,帮助村里的老人、小孩和妇女,受到村民的称赞。
17年前,温州商学院创始人张汉鸣发起“寻找山里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大型助学活动,帮助100多名“苦孩子”圆了求学梦。17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忘记这份爱,更想用他们现有的力量帮助励志学子,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前几天我无意中看到温州商学院启动励志助学圆梦行动,内心很激动,一下子又想起了17年前的那段日子。”李秋红说,“只有贫穷的口袋,没有贫穷的脑袋,我希望大家都有去读书的机会并且好好珍惜它。对我来说,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我希望其他有困难的孩子也能体会到,所以我想加入进来。”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温州,温州商学院联合温州市慈善总会等成立“爱心专列号”,注入首笔爱心款100万元,救助因灾失去亲人的孩子和孤寡老人。2015年,捐赠1亿元设立张汉鸣慈善公益基金,重点帮扶与救助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
“爱心专列号”成立以来,累计8万多人次参与3700多项爱心志愿活动,涵盖助学、环保、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领域,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全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赠者,以及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e米阳光”等学生公益团队和优秀个人。
2006年8月10日,桑美台风袭击温州苍南,贵州女孩杨春笔在废墟中待了13个小时后被救出,她的9位至亲在这场台风中不幸身亡。
温州商学院组织大学生陪她度过心理孤独期,从悲伤中走出来。
“小春笔,哥哥教你画画!”“别,还是跟我学摄影吧”“小春笔的腿比较修长,我看是个跳舞的好苗子。”小春笔到温州商学院后,成了大学生特别关爱的“妹妹”。经过安排,每天有5名大学生轮流陪护小春笔,帮助她尝试各种新鲜的事。渐渐地,小春笔跟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连接,也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其实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照顾别人,懂得如何献爱心。”温州商学院教师张庆和说。
小春笔康复出院时,温州商学院向社会承诺资助小春笔到大学毕业。
一句承诺就要帮到底。之后,学校帮小春笔解决了户口问题,并将她送到温州市白鹿外国语学校读书。2019年,小春笔从温州商学院毕业,目前工作稳定,生活幸福。
“以前只听说过有校友反哺母校,没想到母校还继续关心已经毕业的困难校友。”在温州商学院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励志校友帮扶行动”启动仪式上,葛鹏飞接过公益基金资助款,泪洒现场。
就在几个月前,温州商学院在例行回访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时发现,部分困难群体校友至今尚未就业。首批受助的8名毕业生分布全省各地,都属于低保、零就业家庭或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都是在校期间表现优秀,且都受过学校“圆梦助学”的资助,毕业后积极向社会反哺爱心。因生活不能自理难以就业的葛鹏飞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初,患有肌肉营养不良症的杭州男孩葛鹏飞考上温州商学院的专升本。
温州商学院开启了有针对性的爱心帮扶行动:为葛鹏飞母子安排了一间两人间的宿舍,便于葛妈妈照顾孩子;针对洗漱、如厕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造;安排落地床和写字桌,方便葛鹏飞就寝和学习。除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学校还启动“圆梦基金”,消除了葛鹏飞一家在学费上的后顾之忧,并为葛妈妈在校内安排了一份后勤保洁工作。
毕业后,葛鹏飞接了一些设计相关的工作。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校友朱瑜和葛鹏飞签订创业项目帮扶意向协议书,承诺以自办的公司名义落实后续的就业帮扶,并倡议每一位有能力的校友都加入到励志校友帮扶行动,与母校携手共同促进困难校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善意在一代代学子间传递,越来越多的受助者主动加入爱心队伍:他们中有人毕业后回乡创业,为学弟学妹提供就业机会;有人开展知识类讲座,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人组织公益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实际上,每一次的帮扶背后,都是一次“量身定制”。不仅要考虑受助人的实际情况、综合因素,更要考虑受助人的自尊心。如何更有效切实地帮助到受助人,是值得思考到一件事情。
“知识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爱心也会让一个人更加温暖。我们的爱心专列号也一直在运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终究是学校的孩子,学校要始终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学校创始人张汉鸣说。
通讯员 胡金林 于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