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影响因子17.694)。该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论文发表链接截图。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
罗飞宏、季光团队通过研究,在两个多中心互相独立的发现集和验证集队列中,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在物种、基因和代谢物水平上,丁酸产生和胆汁酸代谢水平降低,脂多糖生物合成增加;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相关性原理。 复旦儿科供图
同时,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首次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多中心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尿液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且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较均未暴露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起病年龄越小。
该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博士研究生袁宵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王睿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