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在田野考古中翻开“无字地书”

发稿时间:2022-10-12 06:2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温景超 中国青年网

  我曾以为,考古意味着可以接触到许多文物,它们不仅很美,还让我与古人更近。等成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我终于明白:考古远不只是研究文物。课堂上,常常听老师讲述田野工作风餐露宿的生活,可那些时刻,他们的眼神里闪动着光,扎根土地的“劳作”,仿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些迷人的文物在眼前出土、即将消逝的遗迹得到了保护和挽救、一代代前辈治学的轶事掌故、以及学校老师们传道授业的人师风范,无不深深吸引着我。

  回溯历史长河,考古学正是为历史进行“倒带”、恢复民族记忆,让历史可以被观看的行动。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卷帙浩繁的史书仅记录了不足一万年光阴;而典籍也不能全部覆盖一个民族的记忆。地下一个装满谷物的陶罐、一只先民用岩石雕琢的蚕蛹、一处合葬的家族墓穴、一座宏伟的城址,都是被土地掩埋了的古代生活,是无数人间的喜怒哀乐,这“无字的地书”,只能等待我们用考古去唤醒和诉说。

  考古学是一定要走向田野的。从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来到吉林大学创建考古学科起,田野实习课程就从未中断。在学习了田野发掘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各时代的中国考古学内容后,我们在大三开始了一整个学期的田野实践课程。

  2021年,我来到了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这里建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实习基地。晋南大地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遗址主要也是一处仰韶时代的重要聚落。在实习中,我和老师、同学亲手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纹饰精美的彩陶盆、形制规整的陶窑、6000年前的房址等。细心揭露遗址、努力保全文物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以及应对现场各种突发情况和问题的考验,展示出田野考古的无穷魅力。同时,100多天的农村生活,还加深了我对土地的热爱。面对温柔敦厚的山川,我感到自己就是黄土地的孩子,我和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乡如同故乡。

  人们常说,田野实习是考古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的确有人从此选择离开这个学科,走向更“体面”的职业;但大多数人还是会留下来投身其中,成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因为这里“值得”。

  未来的研究生阶段,我将选择继续在艺术史及美术考古的领域钻研,结合自身的兴趣与专长专心学习,发掘碑刻法书、金石钟鼎、精美恢宏的壁画等背后所蕴含的美学与历史信息。同时告诫自己,不能忘记田野,因为那是考古人的“根”,我也从那里走来。

  考古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与此相关的热点新闻:如“高分考生报考古专业”“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人难”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由选择职业的时代。考古虽然要求从业者深入田野,考验体力、耐心,可能面临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无人问津”“就业难”却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学科和行业,仅仅是少数的偶然事件。热爱考古并为之坚持多年的人,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信念感也同样生长在每一代中国考古人的身上,正如我的老师们、以及我所接触过的许多前辈一样。

  人们在选择着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事业也在选择着热爱它们的人。既然热爱,还何以谈得“苦苦坚守”呢?我曾有幸拜访一位前辈校友,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史和考古学者。先生对我说,很多报道中把他描述为“甘于寂寞”。可事实是,投身学术研究让他的精神世界感到充实自足,并且多年乐在其中。如果说困难和考验,那么世界上又有多少职业没有困难和考验呢?

  我对考古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随着“考古热”在社会上的兴起,新的重要遗址和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在世人眼前,时代的呼唤、国家的支持,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一样投身其中。

  我的同届同学们大部分也选择继续从事考古工作。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一届同学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或更擅长的方向深入学习,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足迹将遍布祖国各地,成为未来中国考古学的新兴力量。

  温景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在田野考古中翻开“无字地书”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