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士兵老师

发稿时间:2022-09-29 06:0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段伟 王彦杰 袁洁 中国青年网

  “士兵老师”郭君桦在给孩子们辅导暑期作业。张聪聪/摄

  哨所官兵骑马走在巡逻路上。段伟/摄

  9月的新疆阿勒泰,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作为最早一批入秋的“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这里的秋天无关萧瑟,成片的金黄和红褐色中夹杂着还未入秋的绿,满眼绚丽缤纷。沿着村子的山路而上,便是一片草原,每逢7月、8月,这里会成为哈萨克族牧民的夏牧场,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白哈巴边防连三号界标执勤哨所就在这里。

  三号界标执勤哨所是一个季节性哨所,官兵们每年春天雪融化时进驻,冬天下雪前回撤。现在已经到了执勤的后期,草原上的牧草不似夏天丰美,少了牧民和马群,也少了孩子读书玩耍的热闹。一个月前,哨所旁的一间迷彩板房里,孩子们还在学习小数乘法的运算,9月初刚退役的郭君桦还是这堂五年级数学课的老师。

  2020年9月,郭君桦从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携笔从戎。来到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白哈巴边防连的第一年,他便主动请缨进驻三号界标执勤哨所。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自己会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大山深处担任“士兵老师”的角色。

  这位“士兵老师”的学生,是每年夏天进驻牧场的牧民们的孩子,他们跟随父母在这里度过暑假生活。考虑到大多数孩子无人照看,前些年,官兵们在哨所旁搭起了一顶帐篷作为“爱心课堂”,每天都有10多个孩子来这里上课,后来一些牧民还为此专门把家安在了附近。

  去年,郭君桦初到“爱心课堂”,孩子们与“新老师”相处时还带着对陌生人的距离感和对老师的敬畏感。郭君桦便想办法走近他们,“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急着教东西,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带。”幼教专业的女朋友给他支的招果然奏效。互相熟悉了两三天后,郭君桦正式上课,孩子们不仅听得认真,提问也非常积极。

  课堂外,孩子们喜欢和哨所官兵一起踢足球。这种时候,“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叶尔那尔却是最活跃的。为了让这个14岁的哈萨克族男孩“在功课方面上点儿心”,去年,郭君桦和他定下了一个“约定”:“只要考到班上前20名,就送他一个足球。”今年暑假,叶尔那尔带着班级前十的成绩单来找郭君桦兑现承诺。

  “我想象过无数次,叶尔那尔拿到足球时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但当他真正站在我面前,朝阳下捧着足球的笑脸真是让人感动。”郭君桦欣慰地说。

  今年5月,“爱心帐篷”全面改造升级,上级投入26.5万元,建成集学习、娱乐、医疗为一体的“惠民驿站”。目前,驿站为周边42名中小学生购买书包、学习用具,分年级开设教育课程,不仅成为孩子们的暑期学习“夏令营”,更成为边防官兵和牧民间鱼水情深的纽带。

  “孩子们功课进步的同时,我们还收获了驻地群众的口碑。”自从哨所有了课堂,巡逻走访时,牧民们看到郭君桦,老远就会喊上一声“郭老师”,招呼着进屋坐坐,吃口东西喝杯茶,“尽管我们都会婉拒盛情,但心里很高兴,说明牧民认可我们的工作”。

  从哨所所处的阿合阔勒特克牧场到最近的村子,开车也要数个小时,骑马的话来回需要一天。班长马强介绍说,没有“惠民驿站”这种固定形式前,牧民打水、理发和看病也都会来哨所,“他们和部队的关系非常亲近,遇到困难都会来找我们解决,军民鱼水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二级上士王志强一入伍就来到白哈巴边防连,因为熟悉点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每年夏天王志强都会到三号界标执勤哨所。11年间,他已经成为这一带牧民的老熟人,见证了哨所的发展。王志强说:“现在的三号界标执勤哨所就是牧民帮着建起来的。”

  2013年连队入驻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吹跑了三号界标执勤哨所官兵居住的“红房子”的顶,修建工作迫在眉睫。但这里的草场按照分块分片承包的制度,全都划给了数百户牧民,进驻执勤点的官兵连搭设帐篷的地方都找不到,一时间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

  这时,当地牧场一位年近七旬的哈萨克族老人站了出来,老人说:“你们来到这里非常不容易,是为了保证边防的安全稳定,你们在这里,我们生活、放牧都会更加放心。”老人主动让官兵们把执勤点的帐篷搭设在他的草场内,与他家仅一个围栏之隔。

  “正是因为有了与当地牧民的和谐关系,执勤点官兵进行日常工作才有了良好的保证。”王志强说。

  白哈巴边防连担负着中哈、中俄边境守防任务,连队到最远的巡逻点位骑马往返要走8天7夜,且边防线多是复杂危险的地形,守防任务异常繁重。排长易奔说:“每当我和战友们走在边防线上,特别是看到我们身后的牧民群众和牛羊牧场,就会深切意识到我们坚守在这里,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守护着牧民群众的安全,那一刻,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责任感。”

  今年夏天第一次来到点位的下士张颖德,在哨所过了一个难忘的“八一”建军节。当天,张颖德和战友们外出执勤时突遇暴雨,路过一户牧民家门口,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跑出来,先是说了句“解放军叔叔,八一快乐”,然后就拉着他们去家里避雨。“那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节日祝福。”张颖德回想起来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多年来一直比邻而居,哨所官兵和牧民早已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哈萨克族也有这样一句谚语:“鱼儿不能离开水,纽扣不能离开线。”在白哈巴边防连指导员刘聪看来,这恰恰是连队与牧民关系的真实写照,“上百公里的边防线,光靠我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牧民的加入,人人都是我们的护边员。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边防线多年来一直坚如磐石。”

  今年是刘聪来到连队的第二年,连队连续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连队的光荣传统让他备感自豪,也让他深感责任之重。刘聪介绍,现在每一名新兵下连队后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连史馆,“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对这里的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再通过随后与牧民的实际相处加深认识,形成‘军爱民 民拥军’的正循环”。

  连队所在的白哈巴村,村民主要以蒙古族、哈萨克族和图瓦族为主。过去这里每年大雪天长达半年之久,生活环境艰苦。连队自组建以来,参与驻地抢险救灾,义务修建公路,援建“八一爱民小学”,解决驻地牧民“看病难”问题,还组织军民文体活动,帮助当地发展旅游产业……如今,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军民共建的“接力棒”一直传承至今。

  为了接替9月份退役的郭君桦,周冲今年夏天被安排到三号界标执勤哨所熟悉情况。他忘不了孩子们在得知郭君桦就要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也让他意识到“士兵老师”这个身份的责任。“这个工作说难不难,说易不易,重点是真心换真心。”这是郭君桦嘱咐他最多的一句话。

  在郭君桦看来,“士兵老师”不仅仅是学业功课上的辅导,“更是习惯、志向和理想的指引”。已经退役回到家中的郭君桦9月26日收到了新疆阿勒泰发来的一张照片,上面写着一行字:“叶丽努尔同学:在我校举行的‘请给我一朵小红星’主题优秀作业评比活动中,获得‘最美作业’奖。”照片是这名9岁小女孩的家长发来的。

  叶丽努尔很小就跟着父母在山上过暑假,三四年前开始跟着“士兵老师”在哨所学习。在郭君桦的辅导下,叶丽努尔今年的暑假作业在同学中完成得最好,获得了学校的奖励。

  “将来我一定会非常怀念这富有意义、为梦想奋斗的两年。”郭君桦说。

  现在,“接力棒”交到了周冲手中。对于周冲和他的战友们而言,未来的青春将融进边疆草原,与牧民“血浓于水”的军民深情也将成为青春的一部分。官兵们与手足相亲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之花将在白哈巴的广阔草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袁洁 通讯员 段伟 王彦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士兵老师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