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虹口法院对一起直播带货引发的营销服务费纠纷作出判决:2021年4月,华溪公司为提高速冻食品销量,找到提供直播带货服务的某传媒公司。双方签订带有对赌性质的营销服务合同,约定传媒公司提供有影响力的网红直播带货,双方约定服务费为5万元,传媒公司45天内完成总销售额12万元,如未能完成的,则需按照服务费与总销售额的对应比例进行退款。华溪公司按约支付了5万元服务费,文化传媒公司则安排主播进行直播,但只是销售了3盒水饺,价格为36元,之后再无其他销售成交记录。对此,法院判决:传媒公司可得服务费为15元,其余应退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花5万元请人直播带货却只卖出36元,出钱公司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依照合同内容,既然传媒公司未能完成预定销售额,那就应当退还相应的服务费用。然而,直播结束后,华溪公司试图与传媒公司联系,要求其按约退费,传媒公司不光没退钱,还在直播“翻车”后悄然跑路。华溪公司将传媒公司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传媒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偷偷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在审理中,传媒公司抗辩称,公司以及现任法定代表人对服务合同内容并不知情,拒绝退还费用。可以说,目前虹口法院的判决,帮助原告当事公司顺利维权,而这起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直播行业的样本。
直播带货不仅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塑造了新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一些主播惊人的带货能力,某些直播间内的产品被一抢而光,都是很有诱惑力的信息,向企业释放着信号:直播带货就是销量保证。尤其是传统营销渠道乏力的企业,更希望通过直播带货为企业产品打开销路。不可否认,直播带货的兴起,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活力,但上述案例表明,企业要慎重选择营销方式,谨慎评估直播带货的效果。
火热的直播带货背后,存在的行业乱象不容小觑。根据2021年“红星资本局”的报道,不管是哪一个平台,在灰、黑色市场上,人气等数据都被明码标价。你看到的百万人气主播,可能是买来的。为了让数据变得更好看,部分主播会铤而走险购买虚假数据、流量造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企业相信了这些虚假数据,认为直播带货可以带来较好的市场回报,那么最终可能无法收到预期的营销效果。另外,在和某些直播带货机构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如果没能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可能产生纠纷,使得企业在直播带货上花了不少钱,却没能把品牌的名头打响,拉动产品的销量。
戳穿直播行业的泡沫,挤出其中的水分,是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果行业乱象不被制止,那些诚实、正直的直播带货者的生存空间也会被挤压。试问,一旦企业将太多钱花在营销渠道上,消费者会不会为此埋单?企业过高的广告营销投入,最终能否顺利收回成本?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企业只注重开拓渠道,对产品投入有限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无视消费者正当权益。
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入局直播带货,是为了帮助企业站上新的营销制高点。但除了要对直播带货机构做一番全面细致的“背调”外,企业也应该进一步明确品牌和产品定位,清晰认知直播带货的规律和优势所在,搞清楚产品的“卖点”在哪,如何去通过直播平台和主播推荐扩大影响力。另外,哪些产品适合进入直播间,如何挖掘企业既有渠道、产品的优势等,同样值得企业细心谋划。如果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设计和新引力不足,那么就不能仅在销售端发力,而是要找准问题,把产品做好的同时,借助新兴渠道开拓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直播带货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带货主播的风格也并非千人一面,不同主播的形象气质、解说特点,会使他们收获不同类型的粉丝。但核心是,主播及其团队必须有严格的品控意识,真正了解产品,能够在全方位的介绍中,唤醒消费者在此安心购物的欲望。
其实,越来越多的商家和品牌,已经开始采取店铺自播的方式带货。从这个角度看,直播带货的出现,撬动的是商家的营销观念。通过店铺自播,商家更加贴近消费者,在互动中也能给消费者即时地答疑解惑,提高产品转化率。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商家通过何种渠道售卖商品,对产品的打磨、市场的洞察以及对消费者的责任感,始终是屹立不变的。
撰文/白毅鹏